每個開始,畢竟都只是續篇,而充滿情節的書本 ,總是從一半開始看起。-辛波絲卡-

《蜂男孩》

內容簡介

  奶奶的蜜蜂百科中,有一條哲學信條──蜜蜂是人生的導師

   我出生那天,奶奶走了。爺爺把養蜂事業交給爸爸,住進山間小屋。所有畢家的婚喪喜慶都得告訴蜜蜂,因為蜜蜂是我們的家人。

   書本上密密麻麻的注音符號,對我來說如同不乖的蜜蜂,醫生說我是閱讀障礙,我的作業總是要到三更半夜才寫完,上學也成為一件苦差事。

   直到我轉學到竹林小學之後,我遇到和我一樣有學習障礙的同學簡真,她不會算數,我不會寫字,田老師要我們互相教別人自己會的東西,沒想到,我居然被推舉去參加作文比賽!我該如何是好?

   而一場傳染病,讓養蜂場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接二連三,鎮中心又發生馬蜂攻擊事件,我好擔心失去一切,到底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解決呢?

 

本書特色

  透過學習障礙充滿詩意與蜜蜂生態的成長故事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別害怕自己和世界不一樣

 序/薩芙

小時候,只要能打發時間,我可以跟陽光玩一個下午。我的王國無邊無際,帶著狗侍衛追逐假想的獵物,征服高山似的土坡、涉過潺潺的溪流,戰利品是田野裡的石頭和花草,直到夕陽西下,遼闊的領地將由夜后接管。我告別所有的玩伴,回家等待隔天的太陽。

十四歲,我離開了孕育之地,來到一座城市。街道宛如迷宮,飆速的汽機車、灰色的天空、化工的氣味,王國的大門無影無蹤。但我仍記得國度裡的一草一木。時間愈向前走,關卡愈危險。外在的疫情,內在的孤寂。卡關時,我只能默默靜待回復體力。

當我開始說故事,時間改變了。它可以倒著走,也可以穿插現在、過去及未來。它是一把寶劍,幫助我擊退許多隱形的怪物,變成打開王國大門的鑰匙。而我的任務就是,寫下遊歷那個王國的旅程。

感謝《國語日報》陳素真主編刊登書中二十篇故事,加上一篇入選《九歌一○九年童話選》〈當世界生病的時候〉,並感謝黃秋芳主編命題邀稿,寫下這篇疫情童話。以上二十一篇,編成四大主題:「情感的溫度」、「自然與人的思考」、「自我成長」、「遊戲時光」,每一則故事都有探討的題旨,小讀者可反覆閱讀故事的內涵,從趣味中,成為會思考的孩子。

很榮幸邀請到國語日報副刊組組長林瑋主編、台東大學兒文所黃愛真博士、童書翻譯評論工作者黃筱茵推薦本書。以及桃園市富岡國小范春媛老師設計「推動班級閱讀」教案分享,提供各級學校老師教學現場參考。

另外,感謝新竹縣新豐鄉松林國小四年九班的鄭靜宜老師帶領全班票選書名。先由老師導讀〈當世界生病的時候〉與〈一百雙眼睛的海面〉後進行表決,〈當世界生病的時候〉以廿一比八票,高票當選。我也從孩子手寫的心得中發現,有幾位孩子懂得故事的感性,為男孩與小海浪的相遇而感動。他們都有一顆善良敏感的心靈。精采的閱讀心得選錄於書末。

〈玩具歸來記〉講的是童心,遊戲始終是孩童活力的泉源,也是我重返童年的路徑。說故事成為我遊戲的新方法,把所有的幻想吐個痛快。那些滋養我寫兒童故事的大自然:海洋、貓咪、袋鼠、鳥類和微風也幻化成一個個靈動的角色,傾訴他們面對人類與環境破壞的難題。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少女練習曲立體書封.jpg

第二十七屆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首獎作品

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許建崑台東兒文所所長游珮芸作家黃秋芳 聯合推薦

 

提琴巨匠史特拉底瓦里曾寫下一則美妙的製琴名言,「你得上黑森林,砍下一棵三百年老樹的心臟。運到希臘,藏一百年,吸盡雅典名哲精華,嘗盡儒哲悲劇。再運至義大利擱置一百年,以古羅馬的氣魄浸透它……」

 

如今,這則移動史詩,在台灣已不是神話。

 

德布西曾說,絕不能把音樂關在屋子裡。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洛瓦旦立體書封.jpg

第二十五屆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作品

內容簡介:

那一天,我剛滿十五歲,遙遠的山那邊有什麼正在呼喚。  
  登山使我進入自己的身體,也進入了我的心,我的恐懼。

  
  我的父親瓦旦進入奇萊山區沒有回來,警察、搜救隊協尋也找不到;瓦旦屬失蹤人口,而非意外死亡。產物保險公司拒絕理賠登山事故保險金,稽查員甚至認為這是一場騙局。而我聽到最匪夷所思的說法是「他也許不想活了。」胡說。真是胡說。我相信他還活著。
  
  我離開育幼院,獨自深入山區,搜尋瓦旦縱走的路線,我相信,這條路對瓦旦並不太難,他不會在森林投降的。我在山上遇到一隻被棄養的高砂獵犬默默跟隨著,叢徑、獸徑、獵徑瞬息萬變,殘酷的看天池裡映照出人心,生存是各自的本領。
  
  寒流即將籠罩中央山脊。高海拔空氣稀薄使我的呼吸越來越急促。登山裝備與物資逐漸匱乏,前方的路越走越艱難。沿途,我發現熟悉的疊石、繩索,像是瓦旦留下的記號,指示著前進的方向。
  
  大霧來臨,我進入了意識的封界,祖靈、神靈、惡靈輪番站上肩膀,從生至死的曲折路線,路不在前方,不在後方,哪一條才能通往真實世界?

 

目錄:

1有些東西你得自己找,才看得見 (內容連載 )
2只有往上爬,才知道谷底的位置
3知人知面不知心
4必須讓那東西明白,我什麼也不在乎
5知道自己什麼行,什麼不行
6要了自由
7不要什麼都沒做就低頭
8誰說山上沒有小偷
9沒有哪條路正確還能走得輕鬆
10假如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
11內在的戰爭
12我既在這,也在那裡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70264不嚕樂園_立體書.jpg

內容簡介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不嚕樂園,是一磚一瓦建築的也好,是憑空想像的也好,
只要把喜歡的事物擺進去,討厭的事物趕出來。
不如意時,躱進那個樂園,就能找回生活的勇氣。


  小裘和安培、小瑜三人住在一個以樂園維生的小鎮,鎮上大部分的人都在遊樂園區裡工作。今年的暑假作業是模型製作,他們決定運用老師教的知識,利用紙板、木頭、黏土、樹枝、棉線等素材做成遊樂園模型。小裘的爸爸是計畫研究員,所以只要報出爸爸的名字,就能進入樂園。

  於是,他們相約到遊樂園現場取材,從雲霄飛車、海盜船到摩天輪、碰碰車,沒想到,小裘當天遇到一起玩水槍的小小孩居然失蹤了,也讓她想起一年多前在恐怖屋裡失蹤的玩伴邦加。

  遊樂園接二連三的出現意外,小裘為了弄清楚層出不窮的失蹤線索,他們三人捲入了可怕的案件之中,他們能平安無事嗎?到底這個充滿歡樂的遊樂園背後,隱藏了什麼恐怖計畫?最後能找到邦加和小小孩嗎?

本書特色

  ★    第二十六屆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推薦獎作品

名人推薦

  ★    東吳大學日文系教授張桂娥、作家黃秋芳、國語日報總編輯鄭淑華聯合推薦

  錯綜複雜的敘事手法、令人目不暇給的登場人物、扣人心弦的緊湊情節……。構思縝密的作者精心安排經過嚴謹考據的背景知識、營造融入多元文化要素的生活場景,讓各自擁有一片不嚕樂園的主角們,在混雜極度寫實與完全虛構的魔幻情境下,經歷一場驚悚刺激的夏日大冒險。閱讀這篇充滿符碼暗示、故事軸線下隱藏伏筆等,敘事結構如此複雜的作品,需要超人的耐心與細心。唯有一遍又一遍,再三咀嚼玩味之後,才能拼湊出完整的樂園版圖;顛覆人們心中對樂園的刻板印象。成功脫逃險境而能重返現實生活的登場人物們,在面對歷劫歸來後的真實世界時,想必看見了不同的生命光景,擁有開創人生新樂園的飽滿能量!──東吳大學日文系教授  張桂娥

  全書藏著各種拆解密碼,從小小的珠寶盒摩天輪,對照到從摩天輪開始依序探看的遊樂園,雲霄飛車的音樂拆解、恐怖屋的謎團線頭、碰碰車的痕跡、走鋼索的危疑;天才科學少年叫安培、海魚屋的吳郭瑜、被綁架少年邦加,以及頗有幾分智慧的絕非廢材老師費財……。人性、人生,也如遊樂場一般,起伏高低,不斷循環、翻篇,常常以為只是停留在原點,其實生命已靜靜向前。──作家 黃秋芳

  三名兒少以暑假作業主題為理由進入遊樂園調查研究,其實是想調查朋友的失蹤案。故事一開始就在懸疑中展開,引人好奇閱讀。
  總是給遊客帶來遊戲歡笑的遊樂園,似乎藏著暗黑內幕,有毒品走私、小孩誘拐等傳聞,廢棄舊園區黑影幢幢,周遭大人們也個個看來詭異。究竟失蹤案的真相是什麼?
  三名兒少各自懷著心事煩惱,展開了夏日的冒險。一番經歷後,失蹤案破了,他們也明白父母各有自己的難題需要面對解決,但是對他們的愛並沒有改變;樂園就在有愛的地方。
  故事的場景架構,展現了寫實的功力,角色人物描繪鮮明細膩,情節緊湊,讀來有臨場感,有輕推理的趣味,也有溫馨的暖意。──國語日報總編輯  鄭淑華

 

媒體新聞

《不嚕樂園》提醒少兒在面對如同遊樂園般難以預測的人生境遇時,必須更加相信團結力量大,努力找回彼此的歸屬與平靜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熊.jpg

 

戀愛賞味期有長有短,有的非得淡而無味或是進展僵持、怯步婚姻,才分手尋找新戀情。不論見風轉舵或黯然神傷,當情人快閃離去,連個理由都沒交代,你只得獨守空窗期或在下一段戀情中釋然。

到底怎麼與情人保持長久關係?明明看不上眼,卻意外糾纏。隨著相處時間漸漸發現,預設條件根本派不上用場。

馬西多(保土古慎仁)待過龐克樂團。由利惠二十歲時就迷上他,萬萬沒想到有機會能在一起,於是甩了跟她很合得來的小熊(持田英之)。「甩」,也許太難聽了,由利惠早就在交往初期跟小熊約定,要是彼此遇上偶像級的情人,就要立刻退出。除此之外的附加條款,一件多過一件,像是:劈腿一定要說謊到底。這點,小熊可真是完全做到了,他隨意闖入其他女人的生活,旋風似地出現,逃也似地消失,對任何一任愛侶都隱瞞。

由利惠認為馬西多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時,小熊祝福她當個蠢女人。

見異思遷的戀情極其殘酷。愛情的輸家們只能用詛咒奉還。

故事中的男性角色足具代表性:小熊、馬西多、林久信,三個男人彷彿颱風眼,戀愛風暴過後,被女人甩開、拋下,反映出戀情的蒙塵層面——普通爾爾、無聊乏味、搞錯對象——百百款的愛情模式,適合與不適合,只有試了才知道。合則來,不合則去。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是別人感情的過場。

女人最在意的是戀情選擇權。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溫柔之歌.jpg

人生好難。

路易絲,保母,從這個家庭到另一個家庭。雇主的家潔淨發亮,透出馨香,自己的家卻支離破碎,賃棲之處霉漏苔生。她用無微不至的愛照顧雇主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離家出走,流落異地。她溫柔順從,竭盡心力照顧別人的孩子,成就雇主夫婦事業的發展、愉悅的假期與享受生活,到最後,他們開始擔心,路易絲會不會過於滲透他們的生活。

人生真的好難。

摩洛哥作家蕾拉·司利馬尼的家境優渥,她選擇站著揭露階級之惡的角度,把主雇關係之間的生活細節,內心描寫真實露骨,冷不防擊中雙薪家庭的核心私慾——想要事業成功與自我成就,養兒育女借他人之手。

這雙手扛起所有迫人發瘋的家務繁瑣、孩子躁動的需索,直到路易絲的溫柔之心失去彈性,這雙手也親自結束掉所有問題的源頭。

故事真實取材自紐約曼哈頓,背景設定在巴黎。歐美成了保母、移工、看護的另一居地,也許連居地都還稱不上,一去就是好幾年,他們當然想過要回家,可是回家後發現,家早已不復存在。路易絲的故事只是異國的一個縮影,還有多少個路易絲的故事正在發生,我們並不知道,也少有人願意知道。

閱讀近年的新住民、移工文學作品時,常於字裡行間讀到溫靭的淚水、啞嗓的委屈,透過文字發聲,很快又稀薄於人群之中,日子仍得照常進行,改變的速度依然緩慢。

知道這些難以負荷或無力改變的問題時,是相當沉重的心情。這種階級問題始終無法消失。比如:凱瑟琳·史托基特《姊妹》敘述一九六二年代美國南方密西西比州白人家庭與黑人女傭的種族隔離,穿插小報復、小手段的反擊方式,讀來有大快人心之感。而蕾拉·司利馬尼榮獲2016龔固爾文學獎的《溫柔之歌》時空拉至巴黎現代都會區諸多外來移民問題。作者以全知敘述者的視角,搖移於各個角色之間,保持著滑潤的距離,情節起伏穩定,專注於議題人物內心的挖掘,但這個議題的針刺實在鋒利,隱隱間仍能感受到一股難以融解的冰冷,也是整個社會問題夾帶的觀感,使讀者在心頭壓著一塊窒鬱的感受。

作者會以如此令人顫慄的結局做為開頭,也別具用心。她想告訴箭在絃上的諸多不友善、不合理與單向榨取,做為警言,要是能寬待為你付出的人,多給人一點餘裕的空間,也許不會有已至絕路的後果。別忘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道理啊。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不勒斯故事3逃離與留下.jpg

 依序閱讀了《那不勒斯故事1我那聰明又出色的朋友》、《那不勒斯故事2新身分新命運》及《那不勒斯故事3逃離與留下》再次進入通衢大街的時光小巷,那些舊街坊、鞋店、雜貨鋪重新喚起兒時記憶,鄰人咆哮難解的家務事,身處喧囂卻無人通曉的心意。人生有太多掛礙無法對親人或配偶啟口,閨蜜成了難能可貴的出口。作者緩緩細述艾琳娜這名自傳性角色與莉拉之間的深刻友情,沉浸於故事時光中,使人悠然想起過往的片片斷斷,一些人,一些事。

 1960年代那不勒斯年歷經工運、法西斯份子與共產黨的互鬥、濫權暴行,社會動盪,牽動資產階段與勞動階級的命運。而艾琳娜自幼對要人命的辭彙:戰爭、瓦斯、工作、結核病、感染……等等,深入體膚記憶,直至成年後,政經與嚴峻環境的衝擊,使兩人走向不同的命運。

 《那不勒斯故事1你是我聰明出色的好友》細述艾琳娜與莉拉自小開始的情誼,互相啟發,互為對手的回憶,直到莉拉踏入婚姻。《那不勒斯故事2新身分新命運》談到女性抗拒自身命運,選擇屈從慾望的斷然棄絕性。那種飛蛾撲火般的境遇,咒罵與暴裂,挑戰人的自私與殘酷,使同時一起長大的街坊鄰居,轉變成命運的阻礙。卷一與卷二,艾琳娜失去愛情,莉拉背離了婚姻,兩人關係疏遠。卷三,莉拉離開丈夫的經濟掌控,成為勞工階級,捲入工會運動,生活條件緊繃。另一方面,艾琳娜成為作家,過著優雅的生活。孩子出生後,她陷入寫作事業與家庭照顧兩頭燒的困境,她的丈夫對此不予聞問。

 那不勒斯故事對於人物命運全景式的描繪橫跨三代。艾琳娜與莉拉兩人間互為鏡像的關係,作者對於人物的心理剖析與行動刻劃極為細膩。聰明的女性所受到的壓迫與成長過程,脫離不了以男性為主的義大利社會情勢,莉拉代表反傳統的女性,聰明、果敢、堅毅、勇於承擔,選擇經濟獨立,逃離了那不勒斯;艾琳娜也逃,她選擇的方式是努力升學,擺脫貧困,成為知識份子,遠離那不勒斯的市井生活。

 兩人對於新生活與舊家庭的崩解,字字掙扎,行行血肉。原生的家庭環境彷彿是無限的束縛,就算她們沒有在那不勒斯生活,整體社會的巨大變化與走向,無形中,又把她們兩人拉回了那不勒斯。莉拉與艾琳娜所做的每一個決定裡,都可能出現我們的影子。

 作者藉由故事中的艾琳娜,提出為何要寫女主角努力擺脫生長環境的奮鬥,「坦誠描述人類經驗的必要性,每一個經驗,包括看似難以啟齒,我們連對自己都不提的問題。」包括求學階段、家庭經濟、男女關係、婚姻、工作,這些圍繞人生的事情,人與人之間產生的齟齬、爭執與紛端。

 莉拉象徵一種知性、創新、膽大、敢於反抗與改造的文化種苗,冷酷無情又精準帶來復甦的生機,相較於,艾琳娜据於傳統書寫位置,頑固堅守秩序,接觸政治與反威權文學以及有傷風俗的那不勒斯倫理。縱然,秩序顯然崩壞,兩相對照與拉扯不斷,景物依舊,人事皆非,那不勒斯這座城市裡的懦弱、風骨與抑鬱不安,建築倾頹與混亂,使得人們漸漸看不清事物的真相,艾琳娜認為,這個世界都是這樣。

 作者艾琳娜.斐蘭德的敘事節奏充滿耳熟能詳的日常,卻能提昇至一種膾炙人口的語境。前三部曲鉅細靡遺敘述兩個女孩自幼的成長故事,自傳性濃烈,枯燥冗長時,又突入關係的變奏,使心理性的張力如同棉織的網,柔和又充滿暴怒,牽動所有角色命運的軸心,讀來酣暢。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我寫給世界的信.jpg

這是我給世界的信

世界不曾寫給我——

大自然說出簡單的消息——

帶著溫柔的莊嚴。

 

她的信息交給

我看不見的手——

基於愛她——親愛的——同胞——

請溫柔地批判——我。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愛的荒蕪地帶.jpg

北海道釧路市對櫻木紫乃來說,不僅僅是出生地,亦是書寫的靈感之泉。《皇家賓館》濕原旁的愛情賓館,透析男女官能,獲得一四九回直木賞;《玻璃蘆葦》同樣以釧路為場景,以蘆葦象徵女人空虛的身體。兩部作品以「情欲」為主題,這本《愛的荒蕪地帶》寫的是舊時代小人物,以歌為喉,描繪女性地位與生存奮鬥的故事,獲得「突然想傳達愛的書」大獎及第十九屆島清戀愛文學獎。

故事設定自昭和二十五~六十年間(一九五〇年~一九八五),以北海道拓荒史為背景,藉由理惠之筆,敘說女子杉山百合江離開標茶町的小藥房,加入仙台的劇團,轉向東京、札愰薄野,以嘹亮歌喉過漂浪生活的小人物故事。幾年後,當百合江走投無路回到道東最大的城市——釧路。妹妹里實已成為堅毅的女性,在她的幫助下,百合江能否夠度過寸愛難生的時刻?

薄野在北海道拓荒期間,形成熱鬧的遊廓。大批拓荒移村的男性,產生諸多艱困度日的家庭、娼妓、水子。百合江代表的是荒蕪開墾時代的女性形象——被犧牲、抵債,沒有就學機會、承擔家庭經濟還得忍受家庭暴力。不論是從親情、愛情、恩情或人情——愛這個字,是一種極奢,甚至難以想像。

百合江的母親就像蒲公英的種子,隨風遠揚,異地生根,咬牙沉默,無力保護女兒們,使她們四處碰撞,尋求活下去的方式。百合江不論是婚姻或是遇見的男人,碰上了就認了,不是選擇問題,而是沒有選擇。那樣的墾荒時代,女性習得一技之長比嫁給男性更有保障。百合江遇人不淑,坎坷的情路,成為旅館女侍替夫償債。細訴的人生劇場,以受苦為基底,面對強震過後的經濟不振,只有酒酣溫泉處賣唱,才能賺取微薄的收入,以飢餓的嗓音唱出熱情之花。

故事人物的名字各有借喻。百合江的次女,叫「理惠」即是「百合江希望毫無道理可言的現實世界,能因這孩子變得條理分明。」;以年號第二個字取名的三位弟弟——阿治、阿正、阿和嘲笑她是「妓女」,諷刺官逼民娼的壞風俗文化。而婆婆「阿金」是拜金主義,無良販嬰的惡人形貌。以婚嫁擺脫貧困為主張的妹妹「里實」,以強悍的手腕,表現女性當家作主才是實際的生存之道。

櫻木紫乃的作品中,「愛」一直是女性需索幸福的誘餌,一咬再咬,一傷再傷。相較《皇家賓館》對於描寫女性官能的細膩展現,《愛的荒蕪地帶》成了直通到底的痛,唯有產出新生命,才能洗去舊時代的思維與作法,正如作家筆下的真樸之情,孕育,再孕育,是認真且悲傷卻不失希望的故事。

 

書名:《愛的荒蕪地帶》

作者:櫻木紫乃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學生奇譚.jpg

 

 這是一部帶點詭譎風格的寫實物證推理小說,故事進行於尋常的都市角落,充滿生活感。作者川瀨七緒以扎實的細節鋪陳取代華麗的佈景與目眩神迷的推理過程,反而讓讀者有種隔距窺視的臨場感。

 川瀨七緒刻意讓故事開篇始於一則怪異警告。開頭就給讀者下了奪魂心魄的文字蠱。人物初登場的出版社昏暗、凌亂,是個不被注意的社會暗角。主要人物線並不多,但都有異於常人的特點。推理案件中的書中書《女學生奇譚》有許多異於常理的文字描寫。這些許許多多的怪異與不合理,堆砌、造就怪譚的氛圍。有點像探究一張老照片裡,多出的一隻手或是一隻眼,非關靈異的原因。

 主角八坂是雜誌社特約撰筆記者,天生染色體異常,導致處理恐懼情緒的杏仁核萎縮而感受不到恐懼。乍聽之下似乎勇者無懼。然而仔細想想,失去恐懼的預警反而會避不開日常生活中的危險,其實是很糟糕的天賦。傳遞人體感官接收外界資訊,有兩條到大腦的路徑,其一是直接傳遞到杏仁核,這條路能夠引起快速、劇烈的反應。杏仁核主要是負責立即性的情緒反應,如恐懼。恐懼其實不是完全負面的情緒作用,它能幫助人類避開危險,增加生存的機率。八坂感受不到恐懼的特點,總會讓我聯想到電影《沉默羔羊》中被人魔開腦的實驗品,或是反社會人格的連續殺人犯,不知他何時會失去理性。

 八坂採訪的攝影搭檔,是一位行為不拘但實際個性膽小的高瘦女子,兩人在不同的細處各有堅持,使得推理的追尋與論證的過程扎實且縝密。故事採取書中書的架構,這本夾附警告字條的古書,是串聯整個故事的中心,利用古書內容所拋出的謎團煙霧,增加理解上的困難而產生不明的猜疑。視角線徑上採取跟隨主角的單一路徑,對話時有風趣。節情流暢,結構頭尾平均,頗能吸引讀者一路閱讀到底。

 有別於西方的推理小說,《女學生奇譚》散發日本社會中晦暗、壓抑的一面,如同秋末陰沉的昭和街頭,一場即將到來的清冷細雨。

 

書名:女學生奇譚

作者:川瀨七緒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帝國之秋.jpg

 《帝國之秋》是肯.弗雷特史詩三部曲之一,故事以1911年到1924年間所發生的史實為藍本,書寫一次世界大戰與其前後數年間全球局勢的重大變化,包括歐陸幾個大帝國的興衰、舊階級革滅與新階級興起,以及女權的發展等等,這些都有因果上的關係,對後世造成的影響淵遠流長。這場大戰如同一場星球級的颶風,將一切打亂、重置。

 故事從南威爾斯一個產煤的小鎮揭開序章,剛滿十三歲的見習礦工比利進入礦坑的第一天,英王喬治五世於同日加冕,相同時間軸裡,截然不同的兩條人生路是當代懸殊的階級縮影。帝國正從盛夏慢慢地走向秋天。

 一戰前,世界把持在歐洲幾個大帝國手上,而帝國內的子民則掌握在皇室與貴族。當時的宗教與帝國互為狼狽,庶民因根深蒂固的君權神授思維,對於皇室與貴族的種種剝削與壓迫逆來順受,而農村或是鄉間則是父權壓制女權,跨洲則有殖民與蓄奴。

《帝國之秋》藉由真實與虛幻人物穿插描述戰爭前後的故事,但背後書寫的卻是20世紀人類在階級制度上的變化,一次大戰只是催化劑,而它真正的成因則是權貴與列強間爭權奪利的自私行為。國際間功利主義掛帥,這點從沒改變,外交辭令掩蓋列強的掠奪私欲,文明成為掩蓋血腥的裹屍布。

 發動戰爭往往只是少數當權者的決定,卻牽動千萬人的命運。反戰者意見被駁回,奧國侵略塞爾維亞、俄國決定軍事動員而非談判、德國拒參國際會議,英法加入戰爭,這些國家都必須為一戰承擔責任。朱利安.拔恩斯於《回憶的餘燼》談到歷史產生在記憶的不完美與文件的不充分交接處,是所有參與者的共同回憶。但記載於史書的歷史卻可能只是勝利者的謊言,或是失敗者的藉口。這說明了歷史記載的不客觀性與不全面。

 肯.弗雷特提供一種較無爭議、偏向主流歷史的觀點,即知識份子的觀點。無可奈何的是,故事必須建立於史料上,歷史詮釋的壟斷在本書中顯露無遺,無論是勝敗的任一方都能主導各項記載的走向。故事中小人物心聲並不是正史關心之事,卻是無情戰爭中,有血有肉的真實存在,他們憂懷生存的萬千事只是渺小的、可被犧牲的籌碼。

 帝國之秋》有許多大國勢力在國際間暗中較勁的描寫,揭開文明話語下,功利與本位主義的真實想法。像是美國威爾遜總統努力扮演串連世界和平的大使,鼓吹國際聯盟主持世界秩序,卻因為忌諱國內黑人可能侵害白人權利,而在國際會議上對於日本所提出的種族平權消極以對。英法指責德國扶植列寧推翻俄國沙皇,卻對自己在許多殖民地所犯下的罪惡支字不提。近期,發生於緬甸的種族衝突,就是英國殖民緬甸時兩手策略所種下的惡因。俄國十月革命後,英國資助「白軍」反革命勢力的理由絕對不是為了俄國人民,除了破壞俄德結盟外,更包括擔憂布爾什維克主義之風吹襲倫敦。

 肯.弗雷特更試圖探討許多事,諸如:

 神旨被宗教代理人綁架,聖經版本之間被任意解釋甚至出現歧異。故事中,礦工比利的父親是工會代表,偏向保護勞工的社會主義路線,其內心對宗教服從近乎盲目,這不只是情節設計,即便是二十一世紀,類似的情況也散佈各個社會角落。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孩們.jpg

  伊薇生長在中產家庭,十四歲時面臨父母離異,母親將送她進入寄宿學校,面對青春期對性的好奇與渴望,她是一個對自己沒有自信的女孩,渴望被關注卻又怕自身的缺點被看見,鎮日困於自我糾結。彷彿是命定的一天,她在遊樂園看見特立獨行的蘇珊,立刻被她充滿自信的氣息所吸引,將對自身的期望投射於蘇珊身上。為了接近她,一步步走向荒唐無稽的集體生活,成為獻祭給羅素的貢品,自此沉淪於毒品、偷竊、性亂交與謀殺的邊緣。

  羅素,這個角色是以查爾斯.曼森為原型所創造出來的角色,並以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震驚美國、惡名昭彰的曼森家族犯罪案為背景。

  故事把焦點放在伊薇「誤入」而又「甩出」共謀圈的寫實進程,層層逼近女孩們從念頭、崇拜、奉獻、無法自拔的種種癲狂,解開扭曲內心且寄宿其中的騙局。

  作者以中年伊薇的角度,回顧一九六九年的不安歲月。即使一切事過境遷,她依舊恐懼於那份埋藏心中已久,至今無人發現的事實。

 

我過我的生活,在女孩圈裡

 

  「女孩」本身,在一九六九年代即是一種「劣勢」。伊薇與蘇珊所待的集體牧場,即使手握鼓脹的權杖,也無法使她們探索與造就自我,反成貶抑。

  伊薇的外婆是出色的電影明星,母親的注意力放在新伴侶身上,她面對自己既不出色也無男友的陰影下,心靈能量退化,陷入空想,對於他人的稍加和善感到可貴,在脫離母親,想要精神獨立時,蘇珊展現出來的特質,介於母親與孩子兩者之間,讓伊薇想獲得她的關注。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字機上的繆思.jpg

  潔西‧波頓(Jessie Burton)在出版小說《娃娃屋》與本書《The Muse》(中譯:打字機上的繆思)之前,曾經為許多歐美雜誌撰寫散文與隨筆小品文,這類文體需要豐富的人間觀察與細膩的自我內心對話,或許正因如此,閱讀她的小說時常能感受到屬於文字本身的魅力,文風率直貼近人情。

  篇章開頭,作者引用約翰‧伯格:「故事再也不會只有一種講述方式」。他是一位左派思想家,也是藝術文學評論大師。這或許可以解釋作者選擇一位黑人女子奧黛兒(Adele)為主角,以她的角度寫出看似文明理性的倫敦,人心的暗處卻隱藏隨處可見的階級意識與種族歧視。奧黛兒的家鄉千里達在當時正受到全球化的衝擊,在資本主義影響下,年輕人對未來茫然沒有目標,即使受過高等教育也無法於國內找到理想工作,被迫出國作移工。故事背景處於一九六七年。對照當前台灣的社會實景,是不是充滿既視感?

  故事中另一個背景:一九三六年的西班牙內戰,歷時三年,當時的美國大使克勞德.鮑爾斯認為,「西班牙內戰彷若世界大戰的彩排」。

  潔西‧波頓以傾左青年角度切入當時西班牙的社會狀態與民心想法。以一幅充滿象徵西班牙如何自相殘殺,懷裡抱著自己頭顱的畫。這幅畫名為〈露菲娜與獅子〉,它如何逃過西班牙內戰及二次世界大戰,於多年後,重現於藝廊。奧黛兒慢慢發掘畫中,影子畫家與愛人間依存卻顛倒的關係。

  在文學方面,作者也試圖探討作品與作者與讀者間的關係。奧黛兒是藝廊的打字員,喜愛寫作也頗具天分。她時常疑惑自己寫作的目的,在堅持初衷與取悅讀者間拉鋸拔河。故事提到羅蘭‧巴特〈作者之死〉中的主張--作者完成作品那刻起,文字的詮釋已交付到讀者手上。

  經歷一切後,奧黛兒最終學習到,作者擁有創作當下所秉持的信念就已足夠。而作品本身的意涵真相正是藝術本質的秘密,觀賞文學與藝術不該受到世俗權威影響。

  《打字機上的繆思》中以一幅畫牽動兩個世代,故事交互切換兩個時空。小說的現實中若有所意旁引西班牙的聖徒傳說,營造當代與歷史間的虛幻感。人世間萬事相互影響,看似不同的人生裡卻往往有許多雷同的境遇,與其說是命運,其實是關乎於人性——愛欲、自私與貪婪——總是主宰多數人的一生。

 

書名:《打字機上的繆思》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惡魔學者.jpg

  《惡魔學者》是一部宗教色彩非常濃重的小說,故事中主角設定為無神論知識份子,一位專長為神話、猶太─基督教宗教文獻的常春藤大學教授大衛.厄曼作為證道者。

 

  大衛.厄曼受託一項神祕請求,他帶著女兒黛絲前住威尼斯,留她和保母在飯店,獨自前往聖十字3627觀察一樁奇特的現象。過程中發生神秘驚恐事件後逃回飯店,打包行李時卻發現女兒突然消失。在他經歷對抗魔鬼的威脅利誘,最後通過天使的考驗,保有基督教義中人類重返伊甸園的一絲希望。這裡所指的希望應該就是對上帝與耶穌的虔誠信仰。

 

  作者安德魯‧派柏藉由與約翰‧密爾頓的西方經典史詩作品《失樂園》之間頻繁的文本互涉,跳過驗證的過程,間接暗示《舊約聖經─創世紀》裡頭所述為真實發生過的故事,作為本書所有神秘與恐懼的力量來源。而《失樂園》主要是根據聖經《舊約全書》創世紀篇前三章為主的記事詩。撒旦和墮落天使們反抗上帝被打入地獄,撒旦逃入上帝所造的人類世界,潛入伊甸園,引誘亞當與夏娃吃下知識樹上的禁果。人類被趕出伊甸園,必須終生以悔恨與禱告祈求上帝求得救贖。

 

  本書與西方宗教地緣有密切的關聯,主述的內容是他們自小耳濡目染的聖經故事,在閱讀時很容易融入故事,心生恐懼。故事視角採第一人稱,在現實、回憶與第三者日記交互穿插產生時間上的迷霧,並刻意拉大空間,讓故事的場景從開場的歐洲義大利,再橫貫美國東西,甚至到達北方加拿大,最後在極富文化與歷史資產的紐約中央車站結束終極的善惡戰爭。

 

  在閱讀的過程中,作者不只一次提到另一本著作:羅伯特‧伯頓《憂鬱的解剖》。其中點名憂鬱與孤獨是內心的暗影,也是引入魔鬼的食餌。這是屬於人心的脆弱,即使不將它與惡魔劃上關連,憂鬱症也是令人難以抵擋的世紀病症。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嬤要我跟你說抱歉.jpg

七十七歲的阿嬤與七歲的孫女艾莎感情甚篤。阿嬤說過的「世界瓦解之地」對艾莎而言,是記憶中童話王國的一隅;「幾乎甦醒之地」則是兩人躱進衣櫥,以想像力進入六大國度的入口,它的歷史有一萬個童話的永恆。阿嬤說的故事裡,充滿奇怪的魔幻生物:怪物、公主、雪天使、惡龍、狼心、魅影……等等,對艾莎而言,阿嬤就是她的超級英雄,艾莎還受封為騎士呢。這些故事是祖孫兩人的祕密。

所謂「想像力就是超能力。」

當最愛的阿嬤病逝,聰明的艾莎帶著阿嬤的道歉信,一一拜訪那些人時,她才發現,所有的故事人物都跟阿嬤的過去有所關連。有的對艾莎帶來的抱歉驚慌失措,有些是艾莎生活中出現的人,他們經由艾莎,走出過去的陰影,也原諒阿嬤所做的一切決定。只不過,超能力能救人性命,也能把人逼瘋。

為什麼艾莎的阿嬤要對那麼多人說抱歉呢?

也許並不只是純然的道歉,還有些許「遺憾」在其中。阿嬤是個好管閒事的人,但即使是她,也有干涉不了的人生。

故事以想像童話與現實交錯敘事,迷幻的情境,殘酷的現實。故事裡的怪物是從憂傷而生,而現實中的怪物卻讓人看不出來。透過艾莎的真實之眼,哀傷的大人們逐一找回生活的力量。

這讓我想起一部喜愛的電影《大智若魚》。電影中的父親喜歡將自己的過往用十分誇張的語氣陳述,以致於主角自小就認定這些故事是父親謊話,卻在父親即將離世前才發現,那些都是真實存在的人物與經歷。

《阿嬤要我跟你說抱歉》中的艾莎則是與阿嬤共同創造想像力王國,擺脫生活的桎梏,讓可愛的小艾莎面對學校霸凌、重視工作及懷孕的母親、離異的父親、還有古怪的鄰人們,都能帶著童趣的眼光,不時令人噴笑的逼問,純真的執拗,原本那些強迫症、憂鬱、創傷症候群的大人們,也逐漸敞開心扉。

這是一個愛與原諒的故事。一個人的「生」可能帶給另一個人恐懼,一個人的「死」也可能帶給一群人幸福。也是一個體悟生命的故事。阿嬤希望透過尋找與學習的過程使艾莎面對未來,更能融入群體。這是阿嬤對孫女的愛。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傷.jpg

/薩芙

也許,庫尼亞文最初真的只是想寫一部恐怖小說,只不過當他開始觸及歷史中的國仇家恨,再也握不住手上的筆,轉而述說屬於印尼美與醜的哀傷故事,甚至到了中後段,他再也無法多作隱藏,幾乎直言不諱。在這個看似荒謬的故事裡,每件事都有歷史的對應。

我很難過,這樣的故事必須透過誇張荒誕的魔幻寫實才能說得出口,才能誕生於世,流傳於世。

原先預期《美傷》是魔幻版的《微物之神》。印尼與印度都經歷過王朝的覆滅,被殖民與解殖,與獨立。閱讀後才發現,兩者差異頗大。《美傷》在故事開頭就嚴正的表明自己的立場,它與《微物之神》那種溫柔包覆的哀傷不同,它想要讓世人看見醜陋的傷疤,不是已經結痂的傷口,是惡臭的腐肉伴隨黑血汨汨流下的哀痛進行式。

如果熱帶雨林的大河裡只剩下鬥魚,它們終將殘鬥而亡滅。人類的階級就有如生態的食物鏈,有頂端的頂級獵食者,必定需要冪次而下的其它獵食者與廣大的草食者供養。左右現代印尼的三大勢力:軍方、黑道與共產黨,這些都是權力的組合。為數最多的庶民被迫依靠這幾種選擇,卻常換來一樣的悲慘命運。

故事中黛維艾玉的三個女婿,都不是好的女婿,他們其實就是那些勢力的隱喻。

其中一位是共產黨員,庫尼亞文用了不少氣力描寫這位克里旺同志在面臨黨員被屠殺前,不停等待與尋找報紙,將一切歸咎於報紙的消失。由於他的行徑過於荒唐,讓我對這段印象深刻,這裡的報紙指涉的應該是媒體。這也就是為什麼極權者首先會控制媒體,讓人民沒有共同意志的機會。

歷史常被包裝成不再是進行中的遙遠故事,偽裝成一團無害物質堆置在角落,直到人們發現,自己原來是被豢養的牲畜,只能被動等待屠宰的命運降臨。它從未真正過去,只是化成鬼魂。

或許,我該查明那些許許多多關於印尼黑暗史的隱喻,但或許不必。也許我真的該思索的是,發生在自己土地上的事。突然,我明白庫尼亞文了,書寫歷史不會讓任何人感到愉悅。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幽影王冠.jpg

/薩芙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奇幻作品走向殘暴血腥的鬥爭世界,有時會夾帶一點反烏托邦的諷刺寓意,在權力與慾望的擺盪裡,展現人性幽暗的一面。《幽影王冠》便是屬於這類風格的故事,在這個架空的世界中,女神對人類所懷帶的態度似乎是曖昧不明、喜怒難辨,和一些神話故事相同,天神的形象遊走於善與惡之間。

 

   芬貝恩島四面環海,島上女王的天賦來自女神賜與,在君權神授的設定下,女王的權力時限也受女神控制。每一代女王在退位前會產下三胞胎女嬰成為下任王位的競爭者,分屬三個不同天賦能力的派別:毒物使、元素使與自然使。她們將會共同生活至能力初顯後分開,由三個派別家族領養培育,等待成年後相互殘殺至最後一人,成為島上唯一的女王。這樣的情況也可能會有特例,若是四胞胎,最後的女嬰會被認定成女神特別的恩寵成為靛藍女王,她另外的三姊妹也能生存下來。

 

   此次僅試讀《幽影王冠》上集。我參與的測驗結果是元素使米拉貝拉,拿到的風暴之瓶也是元素使。(不曉得是不是呼應故事情節的發展?)

 

 

   故事中,女王的繼承權與其說是天賜更像是詛咒。人物設定上光是天賦能力與內心善惡的交互組合,就有相當潛力發展出錯綜複雜的人性鬥爭,恩怨情仇,精采可期。作者行筆的語調流暢,人物設定上比較偏向善惡兩端,幾個主要的出場人物在面對親情與愛情時,敢愛敢恨,有時甚至愛恨兩極。故事視角採用第三人稱,透過頻繁的人物切換,試圖平均地描述三位女王。上集的前半段在作背景介紹與鋪陳,進展的速度較為緩慢。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歐眾神.jpg

/薩芙

神話源遠流長的原因,在於它提出人類的希望和恐懼,人們以詩歌、口傳的各種形式傳頌。而神話提供的世界和宇宙觀,普遍反映人對巨大異象的敬畏:暴風雨、雷電、洪水。北歐神與希臘神有不同的譜系。希臘以神人結合「半神」的遺棄與回歸為主。北歐神話中,世界之始源於巨人尤彌爾,天神由他所創,主述天神與巨人之間的爭戰。

這種創世犧牲的神話起源,出現於印度、中國、北歐以及基督教的講述之中。

北歐神話現今的譯文,絕大多數來自舊與新艾達文集《詩歌艾達》、《散文艾達》的融合體。尼爾蓋曼的寫作方式,保留詩歌艾達的活潑風格,用對話、獨白、行動敘事,去蕪存菁,加入散文艾達的細節,使北歐神話以簡明的小說文本呈現。閱讀時,你會讀到熟悉的主線任務,但細節上可能有所出入。

紅鬍子索爾,是力量強大的天神之一。他與惡作劇之神洛基之間吵鬧不斷。在〈諸神的寶物〉短篇中,索爾的妻子希芙的金髮禿了。索爾認為絕對是洛基搞的鬼,要他負責。於是,洛基找了矮人工匠伊瓦第做出三樣寶物。偏偏,他又挑撥布洛克、艾崔里兩兄弟的工藝絕比不上伊瓦第,還賭上自己的腦袋。

天神評選的日子來了。

當布洛克兄弟拿出神槌的時候,索爾馬上被這能力強大,來去自如的神器吸引。洛基的腦袋也即將不保,他馬上想出,要砍我腦袋就不能動到我脖子的解脫之道,因此逃過一劫。

類似橋段,也出現在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中。放高利貸的猶太商人夏洛克因巴薩尼奧無法還款,索討他身上的一磅肉為代償,法官判夏洛克拿肉時,不能流下一滴血,最後,巴薩尼奧得以解圍。該劇以十四世紀作品《愚人》為本,莎劇幾乎以他人作品為基底編劇,也遠優於原作。可見北歐神話的影響力,許多碑文及雕像仍矗立在瑞典、英國。甚至奧克尼群島和蘇格蘭、愛爾蘭和英格蘭北部留下以索爾或奧丁所命名的地方。

索爾著名的七次冒險中,最膽大包天的就是去巨人之王黑米爾的家搶大鍋子。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烏鴉女孩.jpg

/薩芙

太陽每一時刻只能照亮大約半個地球,黑夜降臨在另一面。即使身處白晝的時區,依然有許多角落是陽光到達不了的。我們身處的世界,黑暗籠罩的範圍遠遠超過光明。

瑞典犯罪小說的銷量穩定成長,成為風靡全球的口碑之一。比如《千禧年三部曲》龍紋身的女孩,這種三部曲的形式讓瑞典作家化為標竿,備受矚目的作品遍佈各國暢銷榜單。

《烏鴉女孩》也是這種形式。「耶里克.艾克索.頌德Erik Axl Sund」這個筆名背後,操刀的是兩人作家。一個是葉爾克.耶里克頌,另一個是霍坎.艾克索倫德.頌卡斯特,兩人都熱愛電音龐克,共同創作維多利亞.伯格曼三部曲:《烏鴉女孩》2010;《飢餓之火》2011;《皮媞亞的諭令》2012。並於2012年獲得瑞典犯罪作家協會學院特別獎。2015年,三部曲合併成一極具衝擊力的版本《烏鴉女孩》,繁體譯本分上下兩冊。

烏鴉女孩與龍紋身女孩共通點除了都是女性之外,第二共通點就是遭受性侵害。維多利亞有解離症,因童年遭受父親侵害,使她體內有其他人格出現。蘇菲亞的職業是司法體系的心理師,任務是當精神科鑑定及心理學家、輔導諮商師專家意見分歧時,她讓他們意見一致,做出最後裁決。

維多利亞的犯罪剖繪是整個故事最吸睛的一大亮點。

在《烏鴉女孩》第一部中,維多利亞年幼時,心靈飽受懦弱與憤怒兩種極端個性的衝突,認為所有成年男性都是骯髒、邪惡,誘發維多利亞被壓抑的黑暗人格。備受信賴的心理師蘇菲亞,藉由錄音分析維多利亞的惡夢與囈語,發掘不可思議的過往。故事中的女警探荷內特因為調查虐童殺人案與蘇菲亞有了交集。斯德哥爾摩市區陸續發現男童屍童,手段殘忍。荷內特面臨破案壓力,遭受職場歧視,工作量也使她與丈夫孩子疏離。隨著她與蘇菲亞互動逐漸頻繁,一明一暗,兩個殘缺又強悍的靈魂,讓讀者非常好奇兩人之間的後續發展。

德國精神鑑定師娜拉.塞美認為,「所有暴力犯罪嫌疑人和一般人在本質上的差異並不巨大。差別只在於每個人的處境與必須跨越的門檻不同。」也就是說,任何人面臨相同的處境時,都有犯下相同罪行的可能。

烏鴉是一種極為聰明,外表黑暗,行為兇悍的禽鳥,並常以腐屍、垃圾為食。從這個面向看來,烏鴉女孩便有了清除罪惡的寓意,使讀者對她自我設定的私刑正義,減緩道德上的不適感。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殺互助會.jpg

/薩芙

費德力可.阿薩特這本《自殺互助會》和他的另一本中文小說《蝴蝶的心事》一樣,情節發展都難以輕易摸透。

故事以難解的懸念開頭,時而有非現實感出現其中,一些看似微小、不合邏輯的事物或是跡象,都是未知且神秘的伏筆,是吸引讀者閱讀的動力來源。阿薩特能夠在故事前段始終保持這樣的神秘感,實在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在未知中段與結局的前提下,過程中常會聯想到關於意識混亂而記憶錯置的電影,如《全面啟動》、《啟動原始碼》、《隔離島》等等。隱約感覺有外力想誘導或是挖掘泰德大腦中所埋藏的重大秘密。

阿薩特的故事特色是,出場的人物不會太多,不需要羅列關係圖,可並不表示可以輕鬆閱讀,人物間的演繹是他重要的技法之一。

在小說中的人物泰德,是個不可靠的敘述者。他的記憶及所說的話,真真假假。

作者把泰德的記憶裁切,重新打亂。藉由夢境、實物、心理諮詢去拼湊出不為人知的過去。該部小說的複雜程度在於角色混亂的陳述中,常常鏡射出過去記憶的實景或幻象,顛覆再顛覆。到最後,會讓人分不清現實或是夢境。甚至讓人懷疑,泰德早已陷入迷亂的意識中。

我們一生所有的記憶都是以只有大腦知道的連結順序儲存於內,如果不知道這個連結的順序,讀取出來的記憶畫面很可能會有如同超現實的幻覺出現,就像是怪誕的夢境。

試讀的部分書稿大約只有全書的三分之一,明明知道不該僅憑短短的篇章作出太多故事的推測,然而,進入阿薩特所建造猶如「牛頭人迷宮」的情節中,真的會不由自主地想找到那條指引出口的線頭,那可是連神話英雄忒修斯差點都要走不出來的幻境。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告訴我你為什麼殺人.jpg

/薩芙

我始終認為,這個世界並不存在終極對錯的道德標準,因為人類始終是主觀的個體。

非常感謝臉譜給我這個試讀的機會。看過書籍介紹與正式閱讀前,我的內心有兩個渴望得知答案的疑問。一是為何要在面對社會分歧的情況下,替暴力犯罪嫌疑人做司法精神鑑定,這樣的必要性為何。二則是所謂的司法精神鑑定師也是人,在他們面對犯罪嫌疑人時,有何不帶主觀判斷的標準程序或是科學與醫學上的證據。

精神障礙犯罪嫌疑者的鑑定與法源倫理在台灣並不是太熱門,但在人口逐漸稠密擁擠的現代,卻是很難再迴避的問題。這是一本具有實務描寫並理性陳述的書,適合給對此類問題有疑慮或是興趣的讀者一讀。

作者娜拉‧賽梅是德國執業中的司法精神鑑定醫師,在閱讀她的這本《告訴我,你為什麼殺人:鑑識心理學家眼中暴力犯罪者的內心世界》前,我們有責任先來了解德國與台灣對於有精神障礙的犯罪嫌疑人在法院判決後,進行保安監護與矯正治療的資源差異。這些後端的支援體系建立完成前,將德國的現況逕自移植到台灣,將會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在德國,具有精神障礙的犯罪嫌疑人在罪刑判決確立後,進入司法保護機構進行治療與隔離,有時會比判決的刑期來得更長。

另外,主張減輕或是免除精神障礙犯罪嫌疑人的罪刑,其思想與理論是來自於人道主義與法治國家的精神,這往往建立在相對富足的國家地區,因為社會必須提供巨大的資源來支撐這一切。然而人道主義可能無法凌越社會群體的生存,這條路明顯會是充滿挑戰的。

即使作為社會案件的旁觀者,面對 殘酷的刑事案件時,我們常會因恐懼而轉生憤怒。當我們得知犯罪嫌疑人可能會因精神鑑定的結果獲得減刑或是免除罪刑時,憤怒與恐懼有時會到達最大值。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克服感性情感上的波動,用理性的思考去看待,或許可以從懲罰真正的犯罪意識的責任主體"這點開始,去理解德國在這一方面所制定的法律。坦白說,大眾情感與法律判決的離異始終存在,在德國也是如此。所以,即使國情不同,理解他國文化與道德觀,和理解後的不接受是可以同時存在的,這並沒有邏輯的矛盾與立場的衝突。一個自認理性的人不該設定與自身觀點不同的詰問方為非理性的,包含他所提出的問題。不然,也很容易產生意識的膨脹或是所謂專業者的傲慢。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墜落之前.jpg

/薩芙

一架私人客機從瑪莎葡萄園島起飛,十六分鐘後墜海,生還者只有畫家史高跟四歲男孩JJ。史高帶著男孩游回到紐約,成為英雄。史高為何會在機上?他的油畫為何充滿災難事件?討論聲浪甚囂塵上,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聯航局、財政部、FBI、客機公司等各方單位搜證調查,抽絲剝繭,「真相」出現各種不同的版本。

故事以全知觀點穿梭於各個角色之中,豐富故事的層次。作者透過史高極富震撼性的五幅油畫,引領讀者進行不由自主地聯想。

第一幅油畫中有個女人,她置身於火車出軌意外現場,是一名倖存者。然而觀畫的「我們」已被點出無法置身事外的參與感——你想幫這女人。

第二幅油畫。女孩置身玉米田,遠方的龍捲風即將來襲。這幅風雨欲來的靜物畫,強調天災的不可防備。「我們」擔心風雨欲來的災禍,可是,當畫中的房子有個男人的手臂,他正把防災門關上。「我們」連同女孩都被關在門外。處境轉變了,「我們」與女孩同為受害者,只能自救了。

第三幅油畫,則是集體死亡。「我們」被剝離了。成為水底下的「你」,單一底層個體窺看大事件的視角。

第四幅油畫。整幅白色顏料下充滿遮蓋的輪廓。只能任「你」盡情想像死亡的模樣。

第五幅油畫完全沒有畫面。只有一句,「為你的不幸深深致哀。」致哀什麼呢?你成了受害者。觀看的方式改變了立場。使你去思考與災難的關係。

五幅畫建構出觀看者心境與視角的轉變——涉入、同理心、窺視、想像、共感。文字所描繪的圖像透過抽象思維,旁觀者的直觀是否來自於經驗?或是以什麼作為判斷的根據?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呼喚奇蹟的光__正封書腰.jpg

/薩芙

在人類年輕的科學裡,「光」常被認為是乘著波前進,是電磁波的一部分,在浩瀚的電磁光譜中,能夠被人類所見的光與其寬廣無盡的族譜相比,只是極為渺小的一部分。在數學的意義中,一個常數除以無限大將會等於零。

《呼喚奇蹟的光》故事裡,以無線電廣播串連幾個人物在時空上的離異,而無線電波也是電磁波的一部分,是故事中那些我們看不到的「光」。

聲音透過機器轉換成廣播信號向天空發射,彷彿有隻巨大的手撒出一張綿密的大網,柔和地籠罩每一個命運相連的人。有部分甚至跑到更遙遠無垠的星海,等待時間的指引。

諾曼第登陸後六十天,法國聖馬洛,如同飄浮海上的模型城市,德軍長達四年的占領期間,集中營、糧票、宵禁,搜刮所有通訊設備,瑪莉的叔公私藏一台收音機,秘密傳遞各種訊息。聯軍佔有空中優勢,撒下一張張油墨簇新的緊急通告,十二架轟炸機逐漸逼近,法國引頸期盼的解放,德軍固守最後的據點,生死交關之際,無線電波交叉劃過傷痕累累的戰場,韋納與瑪莉是如何走過死亡的蔭谷,直到兩人交會的那一天?

火海星鑽,生存與死亡的詛咒。擁有者得以存活,而周遭的人會相繼死去。垂死的德國士官長覬覦它,瑪莉一家守護它。破除詛咒的方法只有一種:投入海洋。這個假定,使故事添加些許浪漫的傳說色彩。

我喜歡安東尼.杜爾說故事的語調,用感性的音律說出理性的事實。例如:「熵」,雖然故事中只用幾行文字提到「熵」,但它卻是整個故事的世界觀。

在已知物理中,並不存在百分之百能量轉換的可能,任何的能量轉換必定會損失一部分能量,這部分損失的能量就是「熵」。一個封閉的系統中,「熵」永遠無法再被利用,導致系統無序、混亂。

發起戰爭的納粹,將自己獨善成獨立系統,為了建立更有序強大的帝國,所以將混亂與無序轉移到其它國家。在故事中,一個德國博士這樣說:「任何一個系統若想降低熵數值,唯一的方法是提高另一個系統的熵數值。」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跳火堆.jpg

 

  阿根廷,經過這麼多年,它所孕育出的文學種子,仍存在著殘酷與悲慟。除了波赫士,我們還能讀到什麼?

  帕德里西歐.普隆(1975-)

  瑪里亞娜.安立奎茲(1973-)

  同時代背景,普隆控訴「他們一直在謀殺年輕人……」,這個他們係指獨裁統治,然而,安立奎茲筆下的女人及小孩,則是備受煎熬的一群。她透過文字諷刺犯罪猖狂,生命像是隨風飛舞的垃圾,女人若要自保,跳火堆竟是激進手段。

  阿根廷的鬼甚至比人還容易防範。因為要不要被嚇得魂不附體由人決定,但是,暴力以一種全面性的黑暗籠罩阿根廷,除魅的過程只有難以想像的恐怖,尤其是人們內心無法逼視的黑暗。主持正義的勇氣逐漸喪失下,人性扭曲變形,每一短篇內的案件背景,安立奎茲的憤怒與顫抖幾乎掩蓋不住。

  十二篇驚悚緊湊的鬼故事裡,你會發現,活人比死人還要可怕。政治諷喻、社會事件成份較高的篇章有七篇,我依力道排序說明(*)。有三篇是純粹鬼故事,不過也反應當時的民情。一篇則是反應繭居族的生活。每一篇都非常出色。

〈髒小孩〉*

敘述者「我」形容自己是關在塔樓的瘋子。這座塔沒有出口,女人藉由巫術信仰祈求平安。最大的張力在於一念之間的正義感,自責、鞭笞、悔恨又能起什麼作用。故事描述布宜諾斯艾利斯最危險的社區——憲法區——在這個社區走路要冷靜。重點是不要害怕,不管鄰居是不是罪犯都要跟他們打招呼——倘若真的是罪犯更要這麼做……警察、藥頭、毒蟲、遊民、變裝癖之間的緊繃關係及箭在弦上的信任瓦解。懷了第二胎的年輕女毒蟲生活紊亂,她的五歲兒子失蹤,而區內卻發生可怕的斷頭命案,出面認屍的女人口口聲聲喊:拿丘。可兩者不像同一人,那個髒小孩到底是不是死者,經接觸過失蹤者的「我」逼問之下,女毒蟲說:「我把他們送給他了。」他,指的又是什麼?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薩芙

愛情十之八九都是突如其來,也總會讓人猜想,這真的是愛情嗎?而愛情到底是甚麼?

最初的鏡像,是一張佈滿低像素的灰階天空,零散飛過幾隻鳥。陽光像是透不進,寒意慢慢滲出。

故事,從函館的職業訓練所開始。有著各自心事的一群人,漫不經心地在吸菸室裡用著笨拙的客套,將彼此擺放在適當的距離。在此,他們作為木工學員,以取得人生中短暫的歇息與觀望。未來仍在霧霾深處。

學員中的白岩(小田切讓 飾)剛離婚,他跟代島(松田翔太 飾)一起到酒店認識了阿聰(蒼井優 飾)。失意的白岩總是兩罐啤酒配便當,試圖用一些簡單的規律生活掌控自己紊亂的節奏。當他的眼神第一次對上了在街上跳駝鳥求偶舞的阿聰,那一眼似乎看進彼此的裂痕,兩人都帶著感情的舊傷害,就像鳥兒求偶揮動翅膀拍打掉對方身上的羽毛一般,鼓噪、悲鳴。阿聰說自己是個壞掉的人。名雖為聰,面對戀情卻是笨拙得不會保護自己。而在白岩原本的平凡的人生計劃裡,只有結婚生子以及一份普通的工作,但看來普通的願望卻成奢望。

白岩工作繁重,無法兼顧家庭,導致妻子精神壓力過大,離婚收場。而阿聰工作的酒店文化也隨同經濟景氣而殞落,白天還得兼任遊樂園的工作。兩人肉體上的進展快過於精神的磨合,在一場心碎的爭吵後,阿聰打開園內所有禁錮鳥類的牢籠,對著牠們喊:自由了。然而,原本應該傲氣翱翔於高空的白頭鷹,本能已然喪失,怎麼呼喊引誘,也不肯離開。阿聰哭喊、不解,也許更是在氣憤自己,不能自由選擇想過的生活。

故事採取簡單的敘述線,不想有多餘的情緒雜味混入。蒼井優所詮釋的躁鬰難抑,融入在哀戚絕望的求偶舞,肢體間流露出一股破碎的情感黏著度:不自然的、驅於本能的拋出自我的情感,即使知道會帶來傷害,洗刷身體與裸背的慌亂,是交付赤裸情感的儀式。另外,男主角小田切讓詮釋男人失去彈性的恍惚日常,抽菸的方式、對話與交友的方式,在踩踏腳踏車輪圈時,一次又一次的上坡路段,透出一股難以向上的無力之感。

原作者佐藤泰志出生函館,四十一歲那年結束生命。他的作品多年後改拍成電影,未料,經濟環境卻也沒有多大的改變,難關還未過去。本片為函館三部曲最終章,導演山下敦弘藉由愛情故事,把泡沫經濟對環境的衝擊,角落生存的掙扎,讓餘生抱憾的人們投注認同。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over_二手時代_1124.jpg

/薩芙

  為什麼俄羅斯人離不開伏特加?

  聽說那裡氣候嚴寒,喝酒取暖是好辦法。

  事實上,在那個時代他們的心是冰冷的,血也流乾,酒是唯一恢復血性的方式了。

  在亞歷塞維奇的《二手時代》裡是這麼紀錄的。那些躱在赫魯雪夫式小廚房的人們抱怨戈巴契夫卻歌頌列寧、史達林,他們生於蘇維埃時代的共產主義,緬懷社會主義,對當前所處的資本主義產生無法適應的副作用。藉由酒精製造理性的翻騰,呼喊著:"到一切美好的地方去吧!"這是全民性的藉酒澆愁。

  他們總喊著:「回到以前的生活吧。」

  以前?

  那些西方國家視為畏途的過往:集體農場,共產或社會主義,那對老一輩而言,生活只有戰爭跟勞改,有如揮之不去,如影隨行的恐懼,但這些卻是出生在自由體制下的新生代所無法體會的。這裡試圖探討,為什麼年青人還要崇拜列寧、史達林,把切.格瓦拉式的貝雷帽當成一種時尚?或許,因為資本主義讓貧窮之人毫無翻身的機會,許多倚靠時代而致富的人常被認為手段不公不義,而這些機會主義者在自由貿易致富後,卻常填不滿內心的空虛。大多數失望的良民都去了加拿大或以色列,走不掉的人生活困頓,在劊子手與受害者之間長大,戰爭與和平沒有界限之分。

  這是一本記錄「老蘇維埃」與「俄羅斯」的內心流亡史,以蘇聯解體前的領導人為首的劃分方式。從列寧、史達林、赫魯雪夫、戈巴契夫到解體後的俄羅斯總統葉爾辛與普丁。亞歷塞維奇把每一時期於街頭巷尾與廚房所對談的小人物,將他們的大痛苦做一完整的口述歷史。其中的歷史大事件從不避諱任何人,包括列寧這位共產主義世界中的建立者。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靈的毒蘋果.jpg

/薩芙

  事件發生在1954年一個天色陰鬱,街頭滿佈大雨的英國聖靈降臨節週末,艾倫圖靈被發現陳屍於自宅臥室,床頭櫃上遺留有顆咬了一口的蘋果,房間充滿氰化物特有的苦杏仁味。作者大衛.拉格朗茲藉由負責偵辦此案的年輕員警寇瑞之手抽絲剝繭,一步步推理隱藏於案件背後的秘密。

  不過,這部看似以推理為架構的小說,實際上並不以推理圖靈的死因為主要目的,猶如謎題比謎底更迷人。全書以「悖論」與「人生的矛盾」作為誘發一切的開端,而這兩者就像糾纏於遙距的粒子,隱隱間相互影響。例如:吸引寇瑞進一步深究圖靈生平的說謊者悖論、觸發圖靈解決判定性問題的羅素悖論與哥德爾不完備定理,以及圖靈利用德軍密碼編碼上的矛盾來破解恩尼格馬(Enigma),這是恩尼格馬的漏洞,這正說明人們在隱藏秘密的時候,並不會刻意隱藏矛盾,或是沒辦法隱藏。

  「我們無法逃脫矛盾。矛盾似乎就是人生的一部分。

我很喜歡這個說法。這就是哥德爾讓希爾伯特夢想幻滅之處:數學和邏輯推理永遠不可能完全擺脫不合理的部分。連擁護決定論的愛因斯坦也在量子理論(EX:測不準原理)中感到不安,然而真理會因悖論而暫時失去作用嗎?或許,這和量子的世界一樣,粒子在被實際觀察到之前,所有可能的概率是相互疊加的,但當粒子被我們用儀器捕捉到位置資訊的那一刻,所有的可能將會塌陷成為我們眼前的唯一狀態,這就如同無法同時看到硬幣的正反兩面。我們早已習慣真理的一致性。但,也許我們所認為的矛盾其實是正確的,只是這樣的正確存在於我們還未意識到的世界。

作者藉由寇瑞在調查圖靈案件中,觀照自身的家庭關係及他姑姑的同性關係。這當然也誘發了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思考問題的方式。並試著以客觀的語言,如:科學、數學、邏輯等等來敘說這世界該包容許多的不同,有些事,我們應該抱持著不論證對與錯(有些事是無法證明的),而非糾結於可能的悖論。

「物理學教我們不能用以前的方式看世界,時間、空間非絕對,許多從前被認為不證自明的事都是錯的,或是只有一部分為真。」

另外,圖靈認為,「機器不該被歧視只因它們與眾不同。」

值得一提的,作家大衛.拉格朗茲的手法確實有令人驚艷之處,彷彿讓讀者置入上個世紀的英倫時空。作家後記寫得絕妙,向圖靈微笑致敬。讀者習以為常的是,後記就是作家們談談自己的感觸或鳴謝,但大衛可不這麼做。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鋅皮娃娃兵.jpg

/薩芙

  這本書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重大的人生轉折點,她被以妨害名譽罪名起訴,原告是一名殉職上尉之母以及一名二等兵。

  綜觀她的前二部作品皆是以口述戰爭歷史的紀錄文學,受訪者大多是女人及孩童,還蠻受到世人的肯定與重視。然而這本書卻引起軒然大波,這是為什麼呢?

  《戰爭中沒有女人的臉孔:二戰中女性的聲音》及《我還是想念你,媽媽:101個失去童年的孩子》都是描述蘇聯衛國戰爭,德國入侵造成的破壞以及受戰爭迫害存活下來的聲音,語調溫柔包覆悲傷殘酷的史實。蘇聯瓦解後,她的書寫療癒了俄國人民殘存下戰爭受害記憶的效果。

  但是《鋅皮娃娃兵:聆聽戰爭中死亡的聲音》記錄的是蘇聯入侵阿富汗(1979/12-1989/2),以國際主義義務為名,這場長達十年的戰爭,是入侵者的立場,主戰方的理由並不公義。文中的受訪者,軍醫、護士、軍官、士兵、失去兒女的母親,他們反倒成為這場戰爭中,政府極欲抹去的聲音。

  有些孩子受到愛國情操的驅使前去戰場,可他們的母親等到的卻是鋅皮棺材,不能開棺相見,因為裡頭不是完整的,一名母親哭喊,「裡頭是你嗎?我的兒子。」這名母親悲痛傷絕,僅能企求兒子能入夢相見,然而,她的夢中出現的卻是一名未曾見過的阿富汗人。其實這個母親懷疑,棺中不是自己小孩的軀體,她的餘生除了傷心還有無止盡的猜疑與折磨。

  衛國戰爭,犧牲是英勇的表現。但是,阿富汗戰爭使俄兵成為德兵了。一些軍官結束任務回國,卻無法回到過去的生活。染血的雙手,沒有家人與朋友,無法恢復情感,鎮日杯弓蛇影或稍有不順眼就會想開槍殺人。戰場上的殺戮早已嚴重扭曲他們生命的價值觀與年輕的心靈。

  有些人則是被共青團逼迫、被軍方拐騙進戰場、鐵藜蕀後最黑暗的不是被阿富汗人打死,而是娃娃兵被凌虐至死。其他被派去戰場的女職女官女護士,生活的勇氣蕩然無存。

  受訪者的立場處境難堪,他們活著卻想遺忘,連提都不想。在閱讀中,感受到文字記錄中的顫抖、憤怒與醜惡。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空間中有間隙/而且是較寬大的間隙/這些間隙毫無價值

 

因為我們不會花時間在那兒/我們邂逅來日伴侶/在停車場間的走道中

 

我們相愛,我們爭執,我們開始疏忽/而後撒手人寰

 

所有一切不知不覺發生/薄膜隔離我們/讓我們免於瘋狂,免於墜落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推敲幸福事件簿立體書封.jpg

/薩芙

  我就單刀直入吧!所謂獻給推理讀者的戀愛小說,到底是什麼樣子?

  小說作者石持淺海先生給了我動力去試著解開,心中一直存在的兩大謎團。

  • 創作多部出色推理作品的石持淺海先生,長篇小說不談,其中以《停在三樓》廣為人知的短篇中,是以轉折意外取勝的嚴謹創作,也就是詭計。而這部關連短篇作品裡,卻連背叛、情殺、恐佈情人這種常見的題橋段都沒有,那要邏輯推演的心理行動是什麼呢?
  • 日常推理算是各種「沒有屍體」推理故事中的清流派,也就是讀完不會不舒服或產生惡意念頭,還填補了生命的遺憾。像是食堂系列就是這樣。石持淺海先生挑了其中最難搞的「戀愛」小說,理由是什麼呢?

  故事看到最後,我明白了!(喂喂喂,這東川篤哉的梗吧。)

  請容我說明。

  男主角川端直幸的性格是「人畜無害派」,他提出分手一年後,也一直在想是否為錯誤的決定。就在此時的空窗期,他在書店遇到左手腕戴著兩只手錶的高野秋。他平靜無波的生活開始不一樣,「我後悔分手嗎?」、「抱有好感是否轉變成喜歡」、「這樣的我可以再深入瞭解她嗎?」。從一開始對戀愛的自我懷疑,藉由推理,擄獲交往到確定心意。這種以物推人的演繹其實暗埋玄機。從各個篇章中的關鍵找出謎團背後的意義。

  「紅酒」=外遇的滋味。(從一對男女各點一瓶紅酒的外遇心理學)

  「所屬之處」=歸宿(從走失孩子與父母關係中,推理原生家庭狀況)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魔幻年代.jpg

 

/薩芙

阿卡迪亞(arcadia),這個地名源自古希臘的田園詩,在希臘真實存在的州,原文有避禍之意,被西方引伸為世外桃源。希臘神話傳說當人們不再互相惡鬥,這裡將再次成為天堂。這句拉丁文”Et in Arcadia ego”,意思是「我也曾在阿卡迪亞」,指出天堂曾經存在,卻被人們遺忘。而在巴黎羅浮宮內,藝術家普桑把阿卡迪亞的牧羊人映在碑文上的影子,提醒人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尋。

由此看來,《魔幻年代》所要表達的面向就是不斷追尋生命的意義。

故事描述劇組八人從倫敦前往阿卡迪亞的路上,不時出現幽靈纏繞的現象,代表初始之心的「奇爾夫」,以及黑暗之心「馬拉索」竊竊私語般,穿梭在勞歐等人的言談、腦海間,有時他們噤聲不說出「馬拉索」。勞歐試著用各種目光去看劇組裡的人格與時間跟記憶起了什麼作用,他們隨身帶著的問題、恐懼、夢魘、憂慮跟罪疚,就像那二十二件行李,是隨身攜帶困在自己心中的怪物,而旅行讓這些怪物找到平靜還是充滿樂子。車站、街道、畫作與閱讀,以紀錄片鏡頭的方式,呈現他們心智衝破了生活牢寵的自由景象,一場又一場的靈魂內鬥。

以情節來看,較為單向直線,較少意外與轉折,集中於意念與言辯,人物配合演出。全文的語言抽象,多處隱喻,場景跳躍,有時得反覆咀嚼再三,但不一定能完整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念。有時不經意間,則可以擦出一些人生經驗的火花。好比有些段落:「習慣是一種惡魔的力量」、「我們常被不可見的擊倒,焦慮、精神官能、壓力、癌症,等我們看出產生的影響,幾乎太遲了。」。「思念一處世上任何家鄉都無法比擬之處,阿卡迪亞就是那慰藉的象徵,一個延遲實現的極樂應許。

作者班.歐克里藉由形塑阿卡迪亞這個概念,以魔幻寫實的手法,試著將哲學、神學、心理學、引用文學融合一處。據作者所言,自創俳句小說(Stoku)的形式,其四大規則為:必須如夢一般、必須有個統一主題、必須提到天氣或氛圍、必須有個靈光一閃的啟示。從世界俳句協會資料中,甚至有灣俳、英俳、台俳……不枚勝舉。從漢語跟西歐字音在吟咏時,就會碰上不同的隔閡,像是音節、律動。這又是另一嚴謹的研究了。

他的布克獎小說《飢餓之路》的音節律動就讓舌頭跳彈,「起先是一條河。河變成了路。路向四面八方延伸,連通了整個世界。因為曾經是河,路一直沒能擺脫飢餓。……帶著所有這些遺憾,他們回到了神祕的幽靈之鄉。」

而阿卡迪亞並非幽靈之鄉,此地確實存在,是實體,卻又是藝術家手中的虛構,一處物質風化後的僻壤,顯得頹喪。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歲連話都說不清楚的薩魯跳上了一列再也回不了家的火車。跳火車是他跟哥哥討生活的方式之一,月台是等哥哥一起回家的地方,沒有食物或金錢,但有自由。記憶模糊的家鄉地名以及自己的名字讓薩魯在迷路的境遇中,成了孤兒,就像印度十萬多名餓著肚子、路邊乞討的孩子一樣,身心極度痛苦與無盡恐懼共存,他們隨著都可能喪命。
 
  僅靠著探索環境的靭性以及生存本能的敏感,薩魯用他的直覺相信及逃離人性的險惡,在加爾各答這座全世界最危險的城市之一,漂著屍體的河流,人口販子與惡徒,警察是他閃躱的對象。好幾次,他與死神擦身而過;好幾次,他在人們的善意下存活,在人們的惡意中受傷。百萬人口的貧困城市對薩魯來說,每一天都生死交關,而像他這樣的孩子,已經多到難以讓經過的人同情。
 
  從警局、青少年收容中心來到印度兒童贊助收養協會,薩魯幸運的由一對澳洲夫婦收養,直到長大成人,可是他還是想念媽媽、家人,藉由Google Earth搜尋,模糊的家鄉景色漸漸拼湊清晰,地球兩端的尋根之旅,引起國際媒體的關注,讓許多曾經迷途的人,重燃起希望。
 
  十一月即將國外上映的電影由妮可基嫚飾演養母,詮釋跨國收養的繁鎖與理念的起點,她的理念是地球已有過多的人口,貧困飢餓的兒童,透過收養替代生育是必要之急,更令人欽佩的是,她與丈夫仍有生育能力,對於薩魯與第二位收養兒,以不求回報的心態,健全成長,薩魯在女友麗莎的支持下,強化了兩人生命的連結性。而西方文化成長中的薩魯也曾經在求學時迷途,經由養父母的點醒,才回歸正途。
 
  找到返鄉之路後,薩魯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名字是斯魯(Sheru),北印度語的意思是「獅子」,也就是電影《LION》描述薩魯這一生不可思議的生命故事。當他三十歲又重新搭上加爾各答快線的車廂時,隔壁車廂的一個小男孩問他:「你叫什麼名字?」、「你從哪裡來?」、「誰是你的家人?」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文版書封)
 

    我曾跟外子幻想過一起到北海道過幾年的生活。只是幻想。我也曾跟外子幻想到花蓮鄉下或山裡過下半輩子,種菜、養狗。公公倒是曾經鼓勵過我們,還送了一本假日農夫奮鬥記。提出反對的是兒子跟婆婆,問題分別是:教育、醫療。鄉居的夢想終究還未實現。

  宮下奈都實現以上兩個夢想,也包括了以上兩個問題。除此之外,他們位在福井的房貸都還沒繳完呢。

  兩夫妻加上三個孩子,分別是14129歲。她們全家選的地點可是五級偏鄉,在北海道大雪山國立公園的聚落-富村牛(Kamuimintara在愛奴語中,意思是「眾神的遊樂園」)。離最近的超市要走三十七公里山路下山。過去曾發生過山難。

 

(Google地圖來源,http://melody-life.com/2015/08/09/3127)

    當地學校只有十個學生。老大國三,準備要考高中,山裡的學校沒有作業、也沒有期中、期末考。唯一的挑戰是登山,要爬棱線的喔。而且是「活生生」(作者生動的形容)的山。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戰爭沒有女人的臉.jpg

 

2015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為二戰寫下的口述歷史,與《我還是想念妳媽媽》的寫作方法相同,採訪記錄受訪者對戰爭的真實經歷與感觸這本書的受訪者以參與戰爭的俄羅斯女兵為主令人訝異的是在各國的從軍女性數量記錄看來,一百萬女兵遠遠超過英國22萬、美軍德軍的50她們大數多都是自願到前線年齡十四至十五居多有些甚至謊稱十六退役時才二十出頭但她們的內心已成垂垂老矣的老婦結婚生子是奢求也是活下去的源泉

從大量的記錄裡發現她們遍軍中體系從飛行員、海軍、偵察、狙擊、通信、醫護、雜役、步兵、工兵、砲擊甚至民間的游擊隊都見著她們整身男性的裝束、出生入死甚至倖存下來的女兵回家見著幼子時孩子喊的是爸爸而不是媽媽她們的語言、語調裡還有絕望的愛隨勝利的來臨保存一生除了愛家裡什麼都沒有了。

一百萬的女兵從攻入德國柏林到俄國大後方,戰爭改變了她們的話語和聲音。

她們的聲音在戰場上是動人的即便是站崗時隨意哼的曲調也會讓全營的人睡不著她們眼裡看見的除了仇恨也有悲憫醫護女兵救了俄軍也救德兵一塊乾掉的麵包也有人佈施給德兵從他們不可置信的嘴裡聽見「好人她們耳裡聽到隆隆的炮火聲一個剛從家鄉回到陣營的女兵帶來的香味所有人都會排隊去聞她們說那是家鄉的味道

維拉娜.亞歷塞維奇在本書裡的聲音未被抹除可以讀到採訪前她的內心煎與對戰爭的一些想法成書的言談記錄中盡量少的不插話即使提問也是簡潔有力的一句「您被調走了嗎」「你們憐憫他們嗎」「幾歲上前線的」「都做些什麼

她所引出的往往是綿長的悲傷而悲傷根本無法中斷

她們一輩子都在打仗

「愛情是戰爭中唯一的個人隱私其他一切都是共同問題連死亡也不例外」亞歷塞維奇說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D.jpg
《墨水戰爭》盜書密令
 
   墨水戰爭三部曲I:盜書密令背景設定,從埃及法老托勒密二世(前282~前246)將圖書館最重要作品副本收藏在子圖書館賽拉播神殿,做為全人類使用的財產,當時,女人不能進入知識聖地,但有個聲音想打破一切。
 
  圖書館格言——知識就是一切!這項傳統使亞歷山大圖書館演變成至今,成為獨特系統的中立自治單位,只有少數的祕法師具管理檢視的能力。此單位的組織架構:總長底下設祕法部、藝作部、醫藥部、史料部、言文部、檔案長、護衛隊。內部人員透過法典記載、傳遞訊息,並配有手環識別分級。
 
  其中變化最大的來自於西元1455年第一位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尤漢納斯.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他向檔案長提議由他的發明取代圖書館的根基映射學說及祕法師,但卻被視為侵略性的進步,歸入黑色檔案館。
 
  2031年左右,世界發生威爾斯與牛津戰爭,大量的原版書籍將毀損。民間的反對勢力四處以希臘火藥阻隢,他們被稱為緃火手,這些人認為,「人生應該不只是一本書的價值而已!」另一方面,在黑市交易更加頻繁,噬墨者把珍貴的書頁吞下肚換取擁有感。圖書館則派出新任導師沃夫帶領新進館員(稱之為請願者)六人執行救書任務。分別是來自盜書家族傑斯、擁有祕法能力的摩根、具機械天份的湯瑪士、腦容量驚人的卡莉拉、富家公子達利歐及強悍的葛蓮。任務的背後,這一股難以推倒的勢力將會如何改變?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熱衷獵書遊戲的十二歲女孩艾蜜莉,全家搬到舊金山,她破解了詹姆斯的魔術方陣,成為好朋友,好同學,好鄰居。同時間,獵書遊戲創辦人遇襲,艾蜜莉在尋書所獲的《金甲蟲》引來的危險步步逼進,奎斯林老師舉辦的密碼大賽引出不為人知的秘密,獵書與解謎交錯進行,他們能找到真正的精髓嗎?

  珍妮佛.夏伯里斯.貝特曼巧妙運用愛倫坡的生平與著作,再現青少年版的密碼風潮,結合閱讀、解謎、友情、冒險,娛樂性足。

  作者後記中提到幾點現實背景,例如;愛倫坡跟魯弗斯.葛斯華德有段恩怨。據說葛斯華德出錢讓愛倫坡寫評論,他以為愛倫坡會買單,寫點好聽的,豈料愛倫坡照實寫。他死後,葛斯華德用假名路德維格(Ludwig)寫了刻薄的訃聞。「愛倫坡前天在巴爾的摩死了。這消息讓很多人吃驚,但不會有什麼人因此傷心。」但很快就被人識破。真正讓人吃驚的是,他成了愛倫坡的遺產執行代理人,還在愛倫坡傳記裡攻擊其人格及捏造謊言。有意思的是,本書設定以海灣出版社執行長兼獵書遊戲創辦人葛斯華德,在新遊戲記者會前遇襲。他在出版界的地位相當於《查理與巧克力工廠》裡的威利.旺卡。作者安排葛斯華德的曾曾曾孫子,他特別用家裡節古騰堡專業印刷裝訂機親手製作出愛倫坡的《金甲蟲》,這本1843年出版,帶動密碼風潮的推理名作,他計劃讓玩家猜測遊戲內容,不料,在地鐵站被襲擊送進醫院,性命垂危。

  小說裡提到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藉由「獵書遊戲」被一一提及。玩家把書貼上追蹤條碼,藏在各處城市,尋獲者點數提升或翻倍,等級也是以名偵探設定,非常吸睛,讀起來興味盎然。像是:

  初級 偵探男孩百科布朗。唐納.索伯的名著。

  再升等 山姆.史貝德 《馬爾他之鷹》裡的硬漢偵探。

    本書主角艾蜜莉的遊戲等級:C.奧古斯都.杜賓:這個等級正是愛倫坡短篇《莫爾格街兇殺案》《瑪麗羅傑奇案》《失竊的信》出現的偵探,是文學史上第一位偵探。

  最高級。你應該猜到了。沒錯。除了福爾摩斯,還能是誰呢?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克勞斯比鎮是座樸實的新英格蘭海濱小鎮,鎮上的基特里奇夫婦生活跟大夥兒差不了多少。亨利開一間小藥房,奧麗芙是中學數學老師。在藥房、學校跟教堂大致上就能知道鎮上每個人的秘密。

  十三篇互相關連的短篇敘述中,如同鏡頭輪轉般,窺視每一家庭裡的大事件與小插曲,人人都有難言之隱,待援之疾,圍繞他們的生活以及內心的焦慮,透過奧麗芙擦身而過的人際脈絡,探討家庭、學校、社會又是怎麼反噬人們與冷漠無感的奧麗芙。

  主線以基特里奇夫婦家庭故事為縱軸。

  奧麗芙是個事實求是、直言不諱、態度僵硬的女人。在學校,她嚴格對待學童遵守紀律;在家裡,對兒子克里斯多夫的憂鬱與遠走,她不認為與己有關;對丈夫亨利的不解風情,也討厭他對女店員丹尼絲的過度關心。直到奧麗芙因為吉姆的去世嚎啕大哭,亨利才明白吉姆就像他眼裡的丹尼絲。〈殊途〉篇的綁架事件,更劃破夫妻間原本的相安無事,永遠改變對彼此的看法。沒多久,亨利中風,兒子與新媳婦的生活,她也相處不來。亨利去世後,生活在她心中留下巨大的空洞,直到她遇見同樣喪偶的傑克,才開始懂得如果愛在眼前,該怎麼做?

  少數篇章以奧麗芙的學生家庭及鎮民為視角。

  凱文、瑞貝卡,在她退休後重新遇見、聽說他們的情況。優秀的凱文成了精神科醫生,但依舊困於母親的自殺陰影;瑞貝卡被母親遺棄,她的胃不好,強迫偷東西的問題,使得阿姨對她斬斷連繫。另外,鋼琴演奏者安琪拉與市政管理委員外遇、〈冬季音樂會〉裡的鮑伯珍妮夫婦等篇幅,都指向婚姻的背叛面。

  佛洛伊德說:「我們必須去愛,否則就會生病。」故事角色身上的疾病:躁鬱、憂鬱、恐慌、厭食、心臟病、中風、胃食道……又豈是藥物所能控制的一頭獸般,讓人隨時倒地不起。

  如果生活讓人有坐監的感受,〈瓶中船〉這篇提出了有趣的觀點:監獄和軍隊的運轉,靠的就是有規律的生活。而這樣的規律生活逐漸形成咬人的棘手情況。奧麗芙就是隨時想咬人。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還是想你媽媽.jpg

  戰爭是謀殺,戰爭從未停歇。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俄羅斯的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是繼孟若後,第十四位文學女性得主。她的得獎作品非虛構文學,是口述歷史,是諾貝爾文學獎作品頭一遭。記者經歷使她的複述寫法優美且語調柔和。以戰爭為主題的創作很多,主述大多是男性角度,她則為女人、孩子的角度提供了生命價值陳述。

 《我還是想你,媽媽》採訪對象是二戰期間,德俄交戰時,倖存者的口述記憶。戰時,他們只是2-15歲的孩子。這些孩子面對大規模的死亡、逃亡、分離、飢餓、疾病,那些畫面透過亞歷塞維寄的聚焦書寫,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苦難持續發出聲音,讓人們不會遺忘。

 即使是一場勝仗,也是以百姓失去的家人生命財產換來的。

 所有男人都上了戰場,十四歲少年手裡握的不是鉛筆,是步槍;學的是射擊,忘光了數學。昨天玩耍的「打仗」遊戲變成現實。車站列車載的不再是返鄉的遊客,車廂裡塞滿俘虜,目的地是集中營。就連母鷄都聽得懂「安靜!德國人來了!」認份的安靜下蛋。滿目瘡痍的土地,沒有能吃的食物,真正的食物。在一群孩子之中,只要有人喊媽媽,所有孩子都會跟著大哭。

 杜思妥耶夫斯基說:魔鬼同上帝在拼搏,而戰場就是人心。

 無辜孩子因戰爭流下的淚水,多年後,經亞歷塞維奇的紀實之筆,感受到倖存者在當時或後來對人的信任、愛與勇氣。這並不容易。

 2-6歲的孩子,戰後的記憶是情感的餘溫,緊握的是戰前生活的尾巴。奶奶的縫紉機、變成蘋果樹的爺爺、雪白的腦漿,害怕媽媽的頭也會突然變白……而有些孩子則是忘了「媽媽」這個詞,有些孩子出生後,從沒見過爸爸,有些孩子一生都在等著爸爸歸來。五歲的蘇夫朗科夫說他羨慕甲蟲,因為牠們總是能夠找個地方躱起來。

 7-13歲的孩子,戰後的記憶是灰暗的顏色,懼黑。紅色是死亡的顏色。他們的戰爭記憶裡留有最真實、殘酷的畫面。整個戰場留下廢鐵、未爆彈、土壤裡有挖不完的軀體、集中營殘酷的手段、整個村都是火海,沒有人活下來。有些孩子在死亡面前,只能看著事情發生,沒有了表情。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靈魔方.jpg

文/薩芙

大約是孩子小五的時候,我記得,一個熱氣蒸騰的下午,為了躱避炙熱難耐的暑氣,我拉著他的小手,走進書店的文具區逛逛。在一整排陳列架上,我們的目光同時被一顆顆色彩繽紛的小玩意吸引。沒錯,那就是魔術方塊。我們買了回去,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孩子一拿到手,沒多想就愉快的轉動,對孩子而言,玩機器人不都是這樣的嗎?

可是沒想到啊。這四四方方可以任意轉動的立方體,再也回不去了。

而人生中有許多轉折,過了就是過了,再也回不去了。

為什麼媽媽要讓他玩一個難以克服的東西呢?

我似乎打壞了他的興致,抱著內疚的心情,我想把魔術方塊復原,重新再來一次。

很多父母可能跟我一樣,做了相同的動作。

沒多久,他放棄,我繼續。

剩下我一個人挑燈夜戰,拿著鉛筆,在白底上做記號,費盡心思,都徒勞無功,這玩意把人的耐心挑戰至最底限,把人逼到崩潰邊緣。但無論如何,我都不能在孩子面前放棄。甚至查盡各種方法,轉了又轉。幾天後,魔術方塊恢復了原始的模樣,可是,卻回不到原來玩遊戲時的有趣心情,一種難以言喻的凝結停滯在我和孩子之間。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平行世界的愛情故事》立體書封.jpg  

  「愛」一直是人文科學裡熱情不減且不斷探討的主題,甚至自然科學也常試著以理性的角度找出愛的定義。德國哲學家卡爾.亞斯培認為:「愛是絕對意識裡最難以掌握的一項事實,因為它既是最毫無道理,也是最理所當然。」
  然而,東野圭吾挑戰了人文與科學的中線——愛情存在於腦內記憶的關係。他找了正辯的一方:愛是用主導感官的腦子談的,而不是生物學上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人物的安排,智彥在記憶包研究的成就上,已開發至能篡改記憶的實驗階段,他的女友麻由子毫不在意他身體的缺陷,兩人感情和樂融融。但對於主角崇史來說,他很想知道,這個於電車月台失之交臂的女孩,為什麼不選擇條件較優的他呢?
  於是,東野圭吾又找到了反辯的一方:愛情裡最隱而不宣的人類天性,自私。
在強大的愛情面前,人因無法面對得不到、害怕失去,而顯得懦弱。智彥的懦弱是對自我的退怯;崇史的懦弱是他的強取;麻由子的懦弱是她的動搖。這些已然的事實與擺弄都無法根除自己與對方有關的記憶。在不美好的現實條件下,記憶成為追求完美與理想愛情最直接反應的方式。而記憶是幻想的基礎,但兩者都是思考活動,無法區分。你可以錯認與覆蓋自己的,但你無權控制別人的。

 
  但科學的介入,什麼都可能了。
  在MAC研究室中,崇史是視聽覺認知系統,藉直接刺激視聽神經,創造虛擬實境;智彥是記憶包研究小組。但主管須藤安排崇史研究新的課題:控制幻想時的腦部迴路。兩者的研究主題也呼應了他們面對感情時所採取的行動。
  愛情裡的猜疑、背叛與不確定,戀人像一名偵探,情不自禁地推理:他愛我、他不愛我……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over_ex-01.jpg

本書作者史岱凡.奧德紀利用超現實主義的文學手法建構出一座城市的異想世界,在這個世界裡,「羅馬」被擬人化成為第一人稱的「我」。超現實主義作品中,常充斥許多矛盾、扭曲與怪誕的意念,猶如潛意識或是夢境中的場景。在屬於羅馬的世界裡,人與萬物的存在不過是粒子隨機運動下偶然結合所產生的結果,隱喻一個非理性(Irrational)的世界。而所謂的非理性一詞是相對於古典哲學中的理性一詞,也就是這個世界並不是所有的規則與原理,都能透過人的思考推理得知。而這種隱喻是為了打破人文思想的烏托邦。

於某些章節,敘述者「羅馬」亦是全知觀點,與傳統的全知敘述者有所不同。通常在文學小說中,全知觀點可以自由進出任何一個角色。所以,一旦「我」成為全知者,「羅馬」便成為故事裡類似死神或是上帝的角色,故事在他的意識、前意識與潛意識中輪轉,如夢似幻,難以分辨。並在故事的後段隱喻潛意識逐漸逃脫桎梏,主導一切。

作者在首章〈羅馬〉以洛特雷阿蒙的《馬爾多羅之歌》為引言:「開啟這第四節詩歌的,將是一個人,或是一顆石頭,或是一棵樹。」而要達成壯麗的美學經驗,得透過有意識地讓自己脫離意志。

羅馬的形體被比喻為人體。聖堂、圓柱瓦解代表衰弱,一塊石頭也是羅馬的意志表現。位於賽維羅凱旋門和元老院間的市中心地標做為肚臍眼,人們會說我們距羅馬還有多遠,指的就是到這裡的距離。他的肚皮每日被觀光客踩踏,鬥獸場被拆磚、條條通羅馬的街道變得擠窄,台伯河像是一條分界,遙遙對望的是梵帝崗。羅馬的精神已呈現垂死、疲累、渴愛。羅馬在受壓迫的情境中,控訴過去與現在的各種不公不義,形成一種幽靈纏繞的全球化現象。自工業化後,人的價值與思想被逐漸壓縮,全球化的經濟模式下,在地的文化更是被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大量生產所消滅或被迫轉型甚至消失。那些消逝的、美好的與醜陋的過往,被用廉價文化取代成不知是什麼揉合的產物,侵擾羅馬的寧靜,直到他第一次看到ROM@。

ROM@是一個線上虛擬實境的遊戲,羅馬在ROM@的數位影像中,看到與自己大不相同然卻美好如昔的過往。羅馬曾是不設防的城市,有形的建築、無形的神話、政治與種族迫害,凡此種種成為羅馬:一種有機生成,無所不在。而參與ROM@的玩家們意外被迫體驗另一種幻影的世界,時間不停的轉換、中斷、複述與跳躍。

ROM@世界排名第一高手德蘭塔家族四代都是羅馬人,卻不談自己的身世,曾祖父是個珠寶商,貨真價實的珍珠卻被人工養殖技術給取代掉,他的父親淪落乞討,做苦工,才住進羅馬市中心西南邊長達一公里長的難看建築;印度男童妓納努賣身的妓院望出去是泰姬陵,他藉人蛇逃到中東,被王子選為國家電玩代表,擺脫他在種性制度下的貧窮困境;而ROM@的設計者尼茲基則是拿了加拿大獎學金後離開波蘭家鄉,擺脫反猶的困境。到Black Box公司後設計完成ROM@,卻又面臨性別認同。

德蘭塔,象徵羅馬曾有過的榮光及好鬥的天性,他其實隱約知道ROM@不只是遊戲,而是一扇通往時光的門,一個自成生命的宇宙。納努,則是貧富差距下的無名小輩,連名字都是起於一款塔塔集團給窮人開的小車,ROM@是他擺脫舊生活的救命繩。尼茲基,仿若一名復仇者,以新世代的電玩重構二世紀羅馬;他們一行人在羅馬鬥獸場展開電玩比賽,往日人與獸械鬥的歡呼聲置換成大螢光幕與電腦滑鼠的較勁。現有的時空裡的虛華,無法解決難題,在愈來愈強大磁波穿越羅馬,平行世界被打開,包括二十三世紀的羅馬。在城中各種氣旋與時間皺褶的奇異怪象下,納努、尼茲基、德蘭塔與羅馬本身,無可挽救地繼續活動,呈現出奇妙的絕境求生精神。

作者在給台灣讀者的序言裡說,這是個探討愛情的小說。但,不管是納努、德蘭塔或尼茲基,甚至羅馬本身,他們愛的方式如同飛蛾撲火、暴烈軟弱、默默承受。於是我想到,關於愛,荷西.奧德嘉.賈塞特曾說過:「必然先知道它不是什麼,然後才可能知道它會是什麼。」

這大概就是了。如同羅馬ROMA的名字倒過來的意思AMOR,愛。連解釋與明白也是從反面去想,去看。不過,這是我的解讀,然而文本的意涵與力量不該只來自作者的經驗與涵養,更多應來自於讀者的參與,奧德紀並不在乎也不限制讀者所看到的愛情與其他。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桃J.jpg

喬伊斯.卡洛.奧茲Joyce Carol Oates)是美國著名的天才型作家,不僅著作產量令人咋舌,其表現手法多變且富於創新變化,有批評家指出她是心理現實主義、哥德派、女權主義者、超現實主義等等,英國《衛報》曾指出她是女版福克納,多樣且複雜,充滿實驗性。現實主義是奧茲作品的主旋律,她並不會操弄讓人看不懂或失望、毫無意義的語言形式,這也就是她擁有的讀者廣泛原因之一。

《黑桃J》就是一部心理現實主義作品,處理作家、作品與現實生活間的自我演變過程。這部作品的主角安德魯.J.羅許是個推理小說家,在他成功的寫作人生中,穩定的作品風格與產出,讓他也想寫些不一樣的,漸漸發展出第二個筆名:黑桃J,風格偏向黑色、歌德式,而裡頭的罪惡總能逃過正義的制裁,沒想到這樣的作品也能被讀者接受,後來就逐漸取代了安德魯.J.羅許的暢銷作品。

《黑桃J》的基調,如同愛倫坡著名短篇《悖理的惡魔》(The Imp of the Perverse)

什麼是悖理的惡魔呢?

悖理的惡魔來自於人的自大心理、衝動、倔強、好勝心而逐漸發展敵對意識、煩躁與拖延。這樣的心理現實演變正是安德魯.J.羅許的內心呈現,從一位好丈夫、好爸爸而變成可怕的惡魔。他在寫作事業上的敵對對象是史蒂芬.金,另外還有一位六十七歲的老女人海德控告他剽竊她的創作,且毫無來由。

在這個故事中,奧茲以一則一九七二年七月卡塔蒙公園的十歲男孩溺斃事件作為安德魯.J.羅許的崩壞源頭,而海德的提告事件,雖然對羅許的寫作未造成影響,但無形中,催化了黑桃J佔領羅許的靈魂,出賣他生活的一切,寫成小說,從而獲得寫作上的成功,想成為能跟史蒂芬金匹敵的作家。在兩種人格的切換過程,奧茲同時用意識流與現實行動,雙管齊下,互相拉扯。結局符合佛洛依德所說的「死亡驅動力」(Death-Drive),也就是自我毁滅,走向死亡,以求平靜,做為整個故事的收尾。

除了處理《黑桃J》裡的作家、作品、現實生活的演變,事實上,奧茲也處理自己的現實生活。她利用象徵及怪誕手法。藉由「J」作為她與作品及家庭的連結。

撲克牌中的四花色JKQ代表十二位歷史人物,偏偏,黑桃J的代表是個虛構英雄,而巧合的是,奧茲的丈夫名字叫雷蒙德.J.史密斯,名字裡也有J這個字母。另外,她曾以羅莎蒙德.史密斯出版一系列實驗性懸念小說,使《黑桃J》裡的主角安德魯.J.羅許,在某程度的比例上接近她現實的處境。

已出版百餘部作品的奧茲,風格多變,最令人欣喜的是《黑桃J》流暢易讀,毫無負擔,這和我在讀她的另一部繁體作品《以父愛為名》時,錐心於小男孩境遇,又是完全不一樣的心理感受。她真的很會寫,而且是讓你不知不覺陷入那種。(文/薩芙)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薩芙

   菲利浦德朗是法國細微主義大師,筆下的人事物從不經意、不起眼、甚至沒什麼大不了的小事情描寫著手,卻能夠絲絲入扣讀者幽微的內心。

  故事主角阿諾.施韋格先生的生存守則只有一條:人啊,就必須住在巴黎

  這條守則看似簡單,事實上,有幾個層面可拆開來看:

  所謂的生存,它牽扯一些資本社會的功利主義,有些遊戲規則,你就得照著玩,能改變的只有看待的角度、生活的態度;所謂的必須,則是一種固定不變的生活習慣,要是不這麼做,一切就顯得毫無意義,甚至個人沒有存在感。「巴黎」就更不用說了,被分成二十區,就像螺旋狀向外擴展,區隔出不同的生活水平。而施韋格(Spitzweg)這個德國姓氏,在德文裡有怪癖、脾氣古怪之意。

  一個怪人要怎麼遵守巴黎,這樣一處讓人生旋轉的地方?

  施韋格的孤獨寂寞是以一種極為平衡的狀態存在。

  到底他是如何掌握住城市裡呼吸的脈動,找出什麼時候搭地鐵能感到溫暖、為了培根排三小時的隊伍會感到安心而不是捉狂、錄只看一遍的節目、在球場跟陌生人同仇敵慨、談一次無傷大雅的戀愛、如果死亡,把自己捐獻醫學研究…施韋格先生的一條理念就是:只要事情發生在這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undefined

在本片中,二戰期間納粹集中營相關觸目驚心的黑白紀錄占了大半。為了緩和這刺痛的歷史傷痕,導演藉由漢娜鄂蘭的著作、書信、採訪、學者親朋好友等補述,來回顧孕育影響漢娜鄂蘭思想的關鍵。本片是把以上部分交錯進行,包括她與海德格、海恩里希的書信對話,配音用感性的口吻來讓觀眾感受到她真摰的情感。而這個思想到行動的建構過程,則是交由觀眾自由心證。

漢娜鄂蘭在艾希曼大審提出驚動世人的「邪惡的平庸」論,她所指出這位屠殺450-600萬左右猶太人的納粹執行官只是個像小丑般執行命令的公務員,並指出他雖聰明卻沒有思想。這種說法惹惱了相當多的人,尤其是猶太族群。她認為這場歷史性審判審的不是個人,甚至不是納粹政權本身,而是古往今來的反猶主義。

漢娜認為,受害者所面對的滔天大罪,是反人道罪行,是納粹極權主義施加在猶太人身上。漫長的反猶歷史,只是決定了被害者人選,跟罪行的本質無關,種族滅絕侵害了人類的多樣性,失去多樣性,人類人道等字眼,將變得毫無意義。

多數人會想多方面瞭解她思想形成的背後要素。

從時間來追索,以她流亡到美國前後劃分成:德國期間的思想養成,家庭、求學、戀愛、婚姻的影響;到美國後,參與政治及出版著作,以行動去實踐她的想法:《極權主義的源起》,極權主義使某些人類是多餘的。她指出任何單一意識形態之危險,多元主義之必要,尊重人類的多樣、多元、差異與獨特性。

漢娜的許多思考並沒有引用任何學派,她常將自己以觀眾立場作出判斷。

在1964年阿倫特(Hannah Arendt)與高斯(Günter Gaus)的訪談中,我們可以直接看到漢娜的肢體與表情,在談到流亡後的政治話題,她是備感壓力的,不時摘下眼鏡拂面,右手揉右眼,戴上眼鏡,兩手握拳。

她說:「這人(艾希曼)很聰明,但他就有那麼蠢。就是那份愚蠢令人火大,那就是我所謂的『平庸性』,沒有深度,也不邪惡,單單只是不願意去設想他人的處境,不是嗎?」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錢鍾書最知名的小說《圍城》描述男主人翁方鴻漸搭船自海外遊學歸國,自身感情、就業與當代守舊觀念產生的衝突。

  讀圍城,我慢慢習慣敘事聲音語調中總有一股酸溜溜的反諷意味,漸漸直視這些人物性格剝開後的缺陷及醜陋。

  一開始,方鴻漸在法國郵輪上的艷遇,鮑小姐欲拒還迎的往來,讓方鴻漸嚐到了什麼是肉慾,同船的蘇小姐看著這一切,自視甚高讓她給方鴻漸什麼機會,當大家下船,全都變了樣,他就什麼也不是了。鮑小姐投入未婚夫的懷抱,那還記得跟他的事,而蘇小姐卻主動給了地址跟電話,要他多走動。

  到了上海他去追求蘇小姐,她的家世背景與學識吸引一票愛慕者,跑出另外一條感情線:唐小姐。

  唐小姐算是柏拉圖式的精神式戀愛,她理想的愛人必須有空白純潔的過去,使方鴻漸不顧蘇小姐的心意,表明態度,不再遊走兩人之間,結果人盡皆失。

  他離開上海岳父的金援,到偏鄉教書,遇上孫柔嘉。她的性格不慍不火,理想的妻子形象,可是,兩人婚姻仍舊坐困愁城,逐漸麻木了。

  四個女人都沒能與方鴻漸一起幸福,四個女人構成四段生命的停駐點,無以成方圓,人在其中是為「囚」,呼應法國諺語,「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圍城裡處處是算計,方鴻漸不與人爭、我行我素的性格讓他成為無用之人。即使到現代社會,還是看得見周遭的人處處身處圍城。啼笑不得的嘲諷,只感到陣陣心酸,已經不是一開頭那種具有攻擊力語言的酸,而是無可奈何,認命的酸腐,相對於西方小說裡,積極性的報仇也好、消極性的脫離也好,都是一種了結,但東方文化不偏好了斷,只有忍,只有受,這點是我對圍城俯拾難讀的緣故啊。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福爾摩斯與第五心.jpg

/薩芙

.西蒙斯是位鬼才作家,勇於挑戰題材。《福爾摩斯與第五心》就是大膽的創作,特別是請了兩位大人物入戲:一位是真實存在的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另一位則是大名鼎鼎,虛構卻近乎真實的夏洛克.福爾摩斯,兩人一起前往美國,解開政治世家亞當斯之妻,克勞芙的自殺疑雲。

光是這兩人組合就值得玩味。你也許會問,「華生到哪兒去了?」

真是個好問題。

「華生」跟「福爾摩斯」都是知名作家柯南.道爾創作出來的虛構人物,福爾摩斯的原型來自柯南.道爾的老師JosephBell,華生是福爾摩斯系列故事的敘述者,跟作者一樣同是醫生,1891年起,於英國岸邊雜誌刊登,銷量立即攀升。

.西蒙斯在書裡巧設一樁又一樁「一起來找碴」的虛構遊戲。故事中以亞當斯家族往來的政商名流作為小說裡的其他角色,包括國務卿、議員、作家、商人、探險家等,以1893年芝加哥博覽會為背景。即將展開的一場政治暗殺行動,福爾摩斯是否能及時阻止?

作者運用亨利.詹姆斯這個真實人物,加上柯南道爾筆下的虛構人物福爾摩斯,交叉進行虛構的考查任務,提出對原著角色的諸多疑點。

.西蒙斯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激發他的人,絕對是福爾摩斯,正確的說,是柯南.道爾。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undefined

《香水》徐四金/皇冠    電影導演:湯姆.提克威

文/薩芙

法國大革命前夕的巴黎,是法國人數最多的城市,也是充塞萬惡腐臭人心的地方。打鐵街與鐵店街之間的無辜者墳場,八百年來,萬人塚的屍臭流進塞納河畔,1738年讓—巴蒂斯特.葛奴乙以無味之身降生在這全法最臭的地方,而他差點死於母親之手。另一部文學作品,安卓.米勒的《無辜者墳場》,主角工程師讓—巴蒂斯特.巴拉特奉國王的命令拆毁此處,在1875年,巴黎的屍臭,連人民都群起抗爭。兩部作品同時帶有的諷刺是,巴黎以香水之都,左右人類的嗅覺,彌蓋往昔的醜陋,重新定位人的身份位階,甚至區隔市井小民的存在感。

賈亞爾太太撫養下的葛奴乙.jpg

導演提克威說1730~1760年的法國人只靠點蠟燭照亮世界,背景與服裝皆採中古世紀,研究擅長以陰暗光源表現作品的畫家卡拉瓦喬、萊特與林布蘭來打造場景的氛圍。

紅髮少女.jpg

透過畫面描述嗅覺天才葛奴乙對香味的痴迷。

蒸餾法.jpg

導演特別以前工業時期的製香手法、考究器具,包括香水瓶身。服裝的老舊、髒污,1400套戲服全充滿汗臭。

  故事的第一部,葛奴乙的出生低微,炎熱更催熟了魚市的腥臭及瘟疫的氣味,他靠一聲哭喊,活了下來,生母因此判殺嬰罪,在廣場上執法。他換了三個奶媽,其中一位「香.畢喜」指出他被魔鬼附身,腦勺子沒有牛奶糖的氣味,泰利耶神父把他從頭聞到腳,在葛奴乙的貪婪小鼻子前,覺得自己最骯髒的思想都裸露出來。只有失去嗅覺的賈亞爾太太撫養下,他長得好極了,既使喝比水還稀的奶,變質的肉,各種傳染病,燙傷跟跛腳,被大孩子霸凌,還能倖存下來,他以強烈的嗅覺印象探測世界,以名詞學習表達。八歲那年,以廉價的苦力賣給皮革匠葛利馬,他從葛利馬身上的第一道氣味就知道這個人只要犯點小錯就會打死他。一股緞帶般的少女幽香在他雜亂的黑色靈魂留下印記,從此遵守這神奇配方內在的組成指導他的思想、生命和嗅覺,淹沒在第一個剝黃香李的少女氣息中,直到凋萎。他想盡辦法投靠香水商包迪尼旗下,他是天生的創造者,懂得應用技術知識,也會偽裝中產階級生活的外衣,好全心追求真正的目標,而壓榨與蒸餾法已無法滿足他想到達的形式,他病了。從包迪尼口中得知在格拉斯城還有熱萃、冷萃、油萃三種方法,他離開,不到一星期就痊癒,而歐洲最偉大的香水師包迪尼從葛奴乙身上榨出的所有財富卻在塞納河上飄浮好幾星期。

如同地獄的巴黎充滿戰爭、飢荒、瘟疫、死亡。葛奴乙象徵著無數克服災難人生只想存活下來的低層人物,憑藉著他的嗅覺天賦,嗅出危險與生機,嗅出人心的狡詐,也嗅出仍存的純粹之美。這股味覺的記憶地圖是內在人心的縮卷,他要調配的是一股認同與存在感,在藝術殿堂的門外,他屢屢受挫,被剝削,被利用,他學會的外在是「人類的語言」,內在啟發的是「無形的味覺辦別」。為什麼是味道?因為只有這個能偷、能帶、能盡情感受,無邊界阻擋,無需身分地位,然而,人類卻想主宰這無形的寶藏,包括一無所有、對世界充滿怒氣的葛奴乙。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骨時鐘-正封 0421.jpg

   /薩芙

 大衛.米契爾的作品常包含屬於他個人豐富多元的涉獵,字裡行間等你挖掘。

例如,這句:

"我為我們的年度表演挑選的曲目是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的〈黃泉的天鵝〉。那是一支非常優美的曲子,或許你也知道?"

  但,我不知道啊。於是抱著好奇心去查,陷入西貝流士那一首又一首優美的曲子裡。作者談爵士或古典還算簡單,不懂就去查,他跟讀者報信的是一本又一本的經典,又會想,我怎麼沒看,改天一定要看。據說,村上春樹的寫法也會這樣。

好處是可以吸收作者的知識量,比較麻煩的是故事情節中斷。但我不討厭這種作法,只要他提供的品味可口。

  作者大衛.米契爾新作《骨時鐘》的結構,採用前作《雲圖》從多方人物視角帶出下一人物的連環方式,時間橫跨過去到未來1984-2043年,奇幻與現實交融,主線鎖定在具靈質力的荷莉賽克斯身上,全文六章,頭尾兩章都是她的視角,中間視角分別是劍橋精英雨果蘭姆、戰地記者艾德、作家克里斯賓赫爾希、醫生梅瑞納斯。

書中的世界觀以肉食性的隱遁士與素食性骨鐘派的爭鬥為主場。以幽冥禮拜堂為基地的隱盾士,其權力的形式為允許人永遠延遲死亡,方法是竊取靈魂,製成黑果,防止老化。骨鐘派則是重生或寄居在人的軀體裡,好幾世代,靈魂不滅,因無法坐視不管隱遁士的殺靈行為,決定進行第二次的殲滅行動。

荷莉賽克斯七歲那一年,腦子裡常出現三四人在說話聲,她稱為「收音機人」。這個現象,引來了隱遁士康絲坦丁想吸收她,卻因為荷莉接受梅瑞納斯醫師的治療,這種幻聽現象消失了。第一次行動失敗後,骨鐘派的埃絲特里托,要求荷莉成為她的庇護所,在她意會前,逕自寄居在她體內隱藏起來,荷莉並不知道自己成為人骨時鐘,捲入兩派的爭鬥。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木暮莊物語.png

/薩芙

看過三蒲紫苑的《哪啊哪啊神去村》後,就對她的那種小清新抱有好感。新書《木暮莊物語》探討的是性慾,與以往的作品,完全不同口味,文字描述保持她一貫的流暢與易讀性。

故事以木暮莊這棟老屋為地景,房東、房客以及周邊人的慾望為主軸,展開彼此之間的錯綜關聯,作者非常擅長處理人物的內心糾結與反應,你會覺得,「沒錯,就是這樣。」

七十多歲的房東木暮可是有老婆的人,卻想找人做愛,而房客的男友介紹了「健康快遞」,他反而無法坦然進行,他要的是有戀愛關係的女人。這種微妙的關係,並不正式許可,它有點背地裡,有點見不得光,也就是這種微妙,串起整個故事中,所有人物間的慾望糾結。

戀愛關係在性慾發生時,是多麼曖昧難明的認可,它不像婚姻有法可循。好比說:女大學生光子,她很早就知道自己不孕,婚姻裡所有的責任,她都無法承諾,對她而言,即使擁有再多的戀愛對象與經驗,與男人的關係仍是拋棄式,身體成為慾望來去的容器。

那麼戀愛關係不複雜,慾望就能簡單嗎?

實際上,也行不通。

花店老闆佐伯夫婦都中年了,兩人間的熱烈性愛勝過任何年輕人。可是,佐伯太太卻發現先生晚上跑出去,即使戀愛中的慾望有滿足,也有婚姻的保障,還是不能保證一切都能始終如一。

好吧,戀愛關係能中斷嗎?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些你不懂的.jpg

/薩芙

這故事是關於戰爭。我想從主角阿富汗退役的英國士兵龔特,跟阿富汗女子亞娣娜的一段話談起。

「為什麼英軍和美軍要來這麼貧窮的國家?伊拉克我懂,你們想要石油,但是阿富汗什麼都沒有,幾顆胡桃、幾隻山羊。」亞娣娜說。

「我們去阿富汗,是因為蓋達組織炸了紐約世貿大樓,塔利班不把蓋達組織交給美國,我們才會去。」

「對…他們去那裡保護不幫助人民卻貪污販毒的政客。救濟金到不了需要的人手裡…這就是為什麼塔利班可以一直募到新兵。」

「那塔利班到底要什麼?」龔特問。

「要一百年前的生活,村里重建、果樹再植,田圃復耕,棄絕西方生活方式。」

「我確定我再也不知道該相信什麼了。」

「我的信仰你是說不出來的。」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死亡之手愛上你.jpg

《死亡之手愛上你》持續與死者協商

/薩芙

瑪格麗特.愛特伍短篇小說中,每一短篇裡的死者或該死之人,都有一段可以繼續活著的「協商期」,另一種貼近人心的說法是「要不要原諒」。現實生活中,人終將一死;創作故事裡,讀者預期角色可能會死;故事出版後,作者對筆下角色仍未斷捨離,接連出產續集與續篇。愛特伍相當明白這點。

本以為她筆下的女性角色都是復仇者,或像孟若一般,替女性尋找一種反抗策略,幾篇讀下來,覺得戲謔詼諧成份居多,倒像是女人對女人的誤解。愛特伍的機巧,使語言術式流轉於作者、讀者、文本間。

最迷離的連貫組合是〈艾芬蘭〉〈歸人〉〈黑髮女士〉;以幽默闡明寫作行動的〈死亡之手愛上你〉心理轉折最精采,切斷身體的一部分變成化身,探尋寫作的深層動機。我將分四部分心得如後:

■象徵與寫實主義的抗辯〈艾芬蘭〉〈歸人〉〈黑髮女士〉

康斯坦絲孤獨守在冰風暴下的自宅,她陷入幻想、自語與回憶中,只有死去的丈夫與她內心對話。年輕時,她愛過詩人蓋文,他卻與莫嬌莉胡搞,她把愛與恨的對象化做角色人物,囚禁在奇幻故事場景「艾芬蘭」裡的受苦。—〈艾芬蘭〉

到了第二篇〈歸人〉。蓋文已年老了。年輕妻子蕾諾絲變賣他與康斯坦絲的所有書信,還讓學者納薇娜採訪蓋文,她的論文研究正好是,康斯坦絲與蓋文的創作及兩人的早年生活。

報上刊登蓋文的訃聞,與他有關的女士們全來參加喪禮,揭露蓋文詩的繆思來自何者,她們陷入某種難以理解的會意狀態。—〈黑髮女士〉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薩芙

  日記,是一種私密的寫作形式,身體的日記,更是私密的二次方。作者丹尼爾.佩奈克提昇更高的創作層次,把印象中的流水帳別出心裁成一部幽默的小說——記錄從1287歲男人的身心變化,細微處讓人噗嗤一笑—原來男性是這樣啊。

  小說主人公賈柏,12歲那一年參加童軍營,小隊作戰時,被對手綁在森林深處的松樹上,毫無反抗與呼救能力,忍受螞蟻纏身的悲慘遭遇,回家後,他開始透過日記抒發他的恐懼、探索、反抗直到生命終結,並把日記做為一份珍貴的遺產,交給她的女兒莉宗傳閱、出版,什麼都好,只要別提他的名字。故事從這兒開展,對賈柏而言,日記的第一個用處是:擺脫恐懼。

  為什麼賈柏直到終了,才把日記曝光呢?

  在52歲那一年,當了父親的賈柏帶兒子布魯諾去做裁縫。

  裁縫師問了一個困擾不已的問題:您是放右邊還是放左邊?

  關於身體的事,他什麼也沒教給兒子。裁縫建議布魯諾仔細想,要是剪裁弄錯這一點,很快就會感到小指頭痛得不得了。

  難以啟齒的時刻,原來都發生在這副臭皮囊上,既害羞又難堪,以一個父親的角色看來,還真是說不得啊。賈柏有個只用粗體字說話的父親。因此,他從未習得跟孩子直接對話,日記打開了語言隔閡,也從不留下具有決定性的東西,只是記錄。面對身體以外,日記的第二個用處是:老實講。(只需說1遍即可)

  你曾替自己的身體取名字嗎?賈柏就是這樣的人,以「多多」的幻想朋友存在。十三歲的賈柏為了擺脫它,才寫日記。對沒什麼朋友的賈柏來說,日記的第三個用處是:與自己展開對話。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薩芙

  心理驚悚、犯罪動機、法庭激辯,在湯瑪斯.H.庫克《審判》中原來是藝術品表面的雕花,很難只是純粹當個夜半失眠的讀者,而不去思索這場華麗的死亡背後,是不是一場哲學性的試驗。

  它的確有點野心,也試圖在娛樂小說的載體下,化解一段遭遇的難處:一場荒謬的審判。

  審判的開端源自於故事主人公山繆的妻子桑德琳,她絕美如畫的死亡方式。人們主觀認定,美麗聰穎的桑德琳沒有理由自殺,她看起來就像是個「被害者」,最大的嫌疑人是她的丈夫。

  不可思議的事實引爆了這場以死亡開啟的哲學自省。在一場又一場的開庭審訊中,引導對山繆這樣一個人物的主觀審判;另一方面,山繆的回顧與聯想,拒絕嚴肅正視悲劇,對生命所抱持的意見與淡漠的行徑,才是審判的核心。

  山繆的本質中,決定性的逃避到底是什麼?

  作者湯瑪斯.H.庫克的父親是一名退休心理醫生,他經常告誡兒子,「人類約10%的反社會、心理變態傾向,有更低或更高的學位,潛伏著邪惡。」

  山繆即是10%的代表,具文學教授的社經地位,反社會人格、孤高自傲,缺乏道德界線的男人。故事中的妻子桑德琳批評山繆寫的小說冰冷無愛,削去了裡面所有的溫柔。對山繆而言,妻子的死亡帶來的並非悲慟——我想維持她的美貌,否則乾脆完全消失——他的反應從周遭的人看來,就像個兇手,山繆始終覺得自己是心靈上的異鄉人。

  齊克果說:「最真確的沉默並非閉口不言,而是說話。」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封:義大利著名畫家Luigi Serafini

/薩芙

我記得,5-10歲的孩子沒故事,就搗蛋。我還記得,自己隨時得準備故事哄孩子,絕大多數是天馬行空。讀《米米朶拉》,我回想起哄小孩睡覺時講的故事:

魯夫的海賊船在基隆靠岸時,撞上停在港邊的黃色小鴨。岸邊的木葉忍者村傳來The Imperial March曲子,他想那裡一定有肉吃。村裡一個人影都沒,只有一間糖菓屋,他伸長橡膠手敲了敲門,開門的是正要去法國巴黎的豬小弟。

「這裡有全聯可以買肉嗎?」魯夫問。

「只有糖,你要不要?」

魯夫搖搖頭,「我媽說不能隨便吃陌生人的糖。」

如果你能讀懂這則故事,也能會心一笑,那麼我們之間的共感經驗相當高,就能進入故事情境,寫給孩子的文學就是作家跟孩子在一起認真的玩想像力遊戲,我們不妨仔細拆開故事元素:

「魯夫」、「木葉忍者村」是孩子熟知的故事場景與人物。

「糖菓屋」、「豬小弟」是媽媽的童年故事場景與人物。

「黃色小鴨」、「全聯買肉」、「The Imperial March是媽媽跟孩子共同的真實生活。

「去法國巴黎」是媽媽脫離現實的幻想旅行。

「不能隨便吃陌生人的糖。」是媽媽要灌進孩子腦袋的生命安全教育。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男子啦啦隊.jpg

/薩芙

 

聽說桐島退社了不是嗎?

重生又來了。」我還聽說,「早稻田大學畢業的,都大有來頭。」

「除了少女不畢業,還有何者?」

男子啦啦隊

「啦啦隊?那不是女孩子跳的嗎?」

一般印象是如此,不過,早稻田大學學園祭中,一張全男子啦啦隊的大型宣傳海報SHOCKERS,高掛舞台正中央,萬眾矚目的轉體表演,在瘋狂歡呼與搶拍中進行。對於同是早稻田畢業的朝井遼來說,寫競技啦啦隊也許不是意外。

競技啦啦隊最早的起源在美國,演變至今,已成為國際型運動競賽。賽制裡,主要規定一隊人數8-16人,完成時間兩分半,分成男女混合組(Mixed)、全女子組(All-Female)和舞伴特技(Partner stunts),沒有全男子項目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薩芙

 

這男人怎麼死,都得是一團謎。

 

  對於這位虛構的名偵探福爾摩斯,我只能說:他是個死不得的男人。

  殺意堅持8年的作者柯南.道爾在1891年寫給母親的信中提到:「我考慮殺掉福爾摩斯,一了百了,他佔據我太多時間。」於是,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作者預謀殺害筆下人物的可怕罪行,被他親自培養出來的讀者翻案。柯南.道爾安排《最後一案》與莫里亞蒂教授一起跌入深淵,可讀者卻逼他從墳墓裡爬出來繼續辦案。這場無濟於事的死亡,牽扯到往後數百年的出版與電影市場。所以,我才說他是個死不得的男人。

  福爾摩斯退休推測於1904年,從貝克街221B到薩西克斯農場隱居養蜜蜂,所有人都怕他行蹤成謎,所有人都希望他出來辦案再現演繹法的神機妙算。道爾筆下,由福爾摩斯自述的故事有兩篇:〈獅鬃毛〉、〈皮膚變白的軍人〉。世界大戰時期,正值虛構的福爾摩斯退休,可現實大戰剷過的屍體,卻是最可怕的謀殺。從那活下來的人們都得了一種恐怖的傳染病——失憶。從奧地利禍延整個歐洲,宛若死神踩過的焦土。

  然而,福爾摩斯冷靜的分析,自述的口吻,在米契.柯林A Slight Trick of the Mind(繁體中文原著:心靈詭計;電影:福爾摩斯先生)中得以再現,只不過,有些問題不是你想的那樣,他不辦案,一位可敬93高齡老先生的最大難題是退化的生活,那是福爾摩斯篤信的真實,終究降臨的實境,比真相還令人難堪。

  原著作者米契.柯林無疑是殘酷的。不僅矛盾又製造循環的缺憾。他把福爾摩斯的一生切片三段:貝克街的最後遺案、訪日之旅、退休的養蜂生活,分別代表他理性、轉變、感性的三漸層。

  前提是,如果貝克街最後遺案的那名女人,是福爾摩斯隱居的理由;那米契.柯林安排被胡蜂攻擊的小男孩羅傑不就成了他愧疚的另一成因,讀者不會認同。於是,電影導演比爾.坎登把羅傑死而復生,給予重要的重生任務。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我們,在路上—亡魂嚮導的旅程

立體書封.jpg  

/薩芙

 

    法國攝影師皮耶接到在肯亞的父親米榭的死亡通知,這是33歲的他第二次見父親,死者全身赤裸,衣物折疊整齊放在旁邊,頭套黑色塑袋,法醫判定毫無他殺嫌疑。法使館視此案為燙手山芋建議運返法國,皮耶與朋友開著靈柩車從奈洛比出發,在亡魂的注視下,一趟落葉歸根的公路之旅原來是踩著血汗開鑿的往生路,我們其它一個接一個倒下的人需要一一被指認出來。

 我們其他人路線

         說明:藍色為主角皮耶的行經路線,象徵肯亞地圖上的血汗傷疤。

 

  《我們》藉由主人翁在旅途所遇到的事件與景觀反映當代與殖民歷史、人類演化與環境的關係、各世代面臨的困境與回憶,是一部反映大英帝國在肯亞殖民前後的公路文學,也可視為全球化的蝴蝶效應。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好女人.jpg  

/薩芙

   這次寶瓶文化舉辦的試讀活動,是德國作家英格麗特‧諾爾的成名作品《Der Hahn ist tot》 ,Hahn在德文有公雞的意思,也是常見的姓氏,簡體版直譯為《公雞已死》原是文本第七章的一首法國卡農曲,繁體版則以女主角的性格出發,譯為《一個好女人》。英格麗特‧諾爾有兩項創作特質相當吸引我,第一是她專門於犯罪小說,筆下主角多為女性;第二是她的創作生活。由於主辦單位保留情節,以免試讀者爆雷,全書應是十一章節,我只收到六章。無法全觀之下,僅以試讀部分加上我所知的資訊,提供心得給大家參考。

  首先,本書主角羅塞瑪麗是一名五十多歲任職保險公司的單身女性,對四十開外的男子維陶德一見鍾情,在一次窺視中,她的機會來了,只不過她沒想到的是,這份幻想的幸福人生就像深陷流沙,越是用力把握,越是身陷其中。

  羅塞瑪麗是個好女人,外表維持得無懈可擊,職場功成名就,深獲信賴,家庭一直是空缺的選項。因此,維陶德的出現,使她從純粹的相思慢慢囤積成癡迷,看不出自己的行為有何錯誤,每一件新關連更加強化她內心所產生的妄想,以為即將填補自己的空缺,以為將要握有眼前的幸福,卻是崩壞的開端。

  這種偏執投射在不對的人身上,就是一條不歸路了。

  想到法國男人,就會想到浪漫;可是,想到德國男人,卻是糟糕的情人。有一個關於公雞的短故事是這樣的。

   一隻德國公雞在山坡上碰到一隻法國公雞,正要打起來時,發現山坡下面來了一群母雞。兩隻雞開始商量。法國公雞建議說:“我們倆現在就沖下去,一人分一隻最漂亮的母雞,如何?”不料,德國公雞斷然拒絕:“不,我們先制定一個方案,把她們包圍起來,一網打盡!”

 

  要是闖禍的公雞死了,也就沒有犯罪因子。由此看德國男子,便不難體會一份錯愛的毀滅性。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被埋葬的記憶_立體書封.jpg  

 

《被埋葬的記憶》石黑一雄的本心

/薩芙

 

  這麼形容吧。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榮獲布克獎《長日將盡》的英式豪宅生活宛若時間細流,那《被遺忘的記憶》(THE BURIED GIANT)就像老頑童手捏的陶土,賞玩間,都有想要訴說的本心。

  這個本心從個人到國家民族的記憶,也就是書中所指的記憶(原譯GIANT,巨人),它牽扯到國族家恨、個體情感,每段血腥、苦難的記憶被埋藏,但何時回憶?該不該回憶?做為社會整體中的個體,這些被抹掉的集體遺忘,整個承平時代怎麼承受?這麼龐大的主題握在頑童手裡,他選擇用相當質樸的故事元素,重話輕說,甚至簡單到讓人起疑。

  為了不讓寫實影響主題判斷,石黑一雄以往把記憶運用在各種類型邊框,科幻《別讓我走》、偵探《上海孤兒》。若寫「歷史的傷痕」而不被傷痕所傷,延伸觸角的辦法,似乎從「很久很久以前……」的古老故事開始說起,以說書人的姿態隱身,再自然不過。緊接著,他筆下的亞瑟王時代再現了,騎士、船夫、修士、英雄征途,角色有一對老夫妻、戰士、食人魔、妖精、噴出迷霧使人喪失記憶的龍。這也是中世紀民間文學的突出特徵──宗教色彩,象徵、寓意、夢幻、神秘色彩。

  故事敘述一對風燭殘年的不列顛老夫老妻,艾索和碧亞翠絲,在惡龍葵里格吐出遺忘的迷霧籠罩下,像一場病似的,勉力想起該去找兒子,兒子「好像」、「似乎」在撒克遜村莊等著他們,沿途遇見身負國王重任的戰士威斯登、亞瑟王姪子蓋文爵士以及被咬傷的少年艾德溫,他們深受迷霧所害,失去某段折磨、呼喚著他們的記憶,要是這隻龍死去的話……屠龍成為眾矢之的的目標。

  龍,象徵操弄歷史的隱形巨人。巨人涉及許多重大事件,前南斯拉夫分裂、盧安達大屠殺、斯雷佈雷尼察大屠殺……等,這些悲慟使石黑一雄帶著深深的失望開始構思巨人。故事中泥土下埋葬著駭骨、種族鬥爭與滅絕的描述都像這些事件的炭筆勾勒。龍,葵里格的凶猛不是外在形象,象徵一種時間的留痕與擴散,「人們恐懼葵里格,不是因為牠自己做了什麼,而是因為牠一直沒有消失。既然牠可以到處亂跑,各式各樣的邪惡就免不了像瘟疫一樣,在我們這個地方蔓延。」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丈夫的秘密》兩性關係裡的柏林圍牆  

牛皮紙盒下的《丈夫的秘密》初入家中,引起不小的關注。而真正拿起本書快速翻到最後一頁的竟然是......(秘密)

 

/薩芙

 

  《丈夫的秘密》敘述一位妻子有天發現丈夫的遺書──給我的妻子西西莉雅,我死後才能打開這封信。而這封信的內容還牽扯到別的女人。故事中的西西莉雅是個典型的完美家庭主婦,育有三女,傳銷事業使她還有餘裕擔任家長會長及派對高手,人際網絡遍及學校及鄰人,痛失愛女的瑞秋及丈夫愛上表妹的泰絲,她都能打破陌生的藩籬,只不過,有些事情超出她的安全網,拆掉的不是別人,正是她最愛的丈夫約翰保羅。

 

  婚姻專家常說婚姻要雙方坦誠相對,但是,如果坦白的內容牽扯到原罪,那麼這個沒有秘密的婚姻該怎麼繼續下去?有一種坦誠是請求你接受我的卸責。這種坦誠的攻擊力極高,殺傷力強,沒有轉圜的餘地,副作用更是超乎罪惡感的範疇,可偏偏你的愛人這麼告訴你──我有個秘密,從沒告訴任何人──而你變成審判他的法官,愛人總在生活細節裡贖罪,你莫名被冷落或剝奪這該死的愛。

  天塌下來的秘密重擔壓垮你婚姻裡的柏林圍牆,圍牆的一邊是自由,另一邊則是繼續受困的「有秘密的生活」。故事裡的女人各有選擇,知道秘密前後,宛如天堂搖墜地獄,雖然丈夫的秘密也是妳的秘密了哪,在如常的生活中,妳怎麼會「沒發現」?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好奇心》立體書封+書腰.jpg    

  

/薩芙

 

  想讀點不一樣的東西,什麼都好,這個想法一直窩藏在我內心,這股驅動力的源頭來自何處,並沒有清晰的意識去解釋分析與研究。布萊恩.葛瑟是第一個把這源頭說出來的人,他是電影電視節目製作人,更是個樂於說故事的人,他替這股驅動力找到適切的形容──好奇心。

  葛瑟說他之所以能過著自己心目中的生活,最大的功臣就是好奇心,重要性高於智商、堅持或人脈,並且把這過程盡可能的在書中表述出來。整個關鍵不跳脫以下流程。

  

好奇心→行動→對話→換取思考的角度

 

  奧斯卡得獎作品《美麗境界》是我最欣賞的作品之一。我記得當時看完之後,內心深處獲得滿滿的悸動與力量,能把這個故事堅持下來的人,應有不同凡響的洞見,我想葛瑟的好奇心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始終對於「保持著高度的興趣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翅雀》活著的聲音/薩芙

 

  想家的時候,只要抬頭看看月亮。

 因為無論妳去哪兒,都能看見同一個月亮。

 只要我在的地方就是家。-席歐

金翅雀.JPG

書名:金翅雀

作者:唐娜‧塔特

譯者:劉曉樺

出版日:7/30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流感,帶走地球上最耗費資源的人類,少數倖存者離開感染區,劃地捍衛生存空間。席格、老狗、班格利守成鄉下靠山不遠的小型舊機場,以有限食物、設備、以及希望,抵禦恐懼,監控空中調頻。直到第七年有人回應了,靜電干擾,聲音漸弱的幾個字──大章克申……席格帶著老狗架駛小飛機越過折返點,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必須活下去,考驗著他們的人性。

  〈寂地〉是彼德‧海勒的首部小說,豐富的戶外經驗,使他描寫科羅拉多州的荒廢機場以及周邊山林、田野、天空,迷人又物換星移,彷彿置身其中。在血液病變的死亡氛圍裡,透過細微的觀察,逐漸忘卻憂懼,使故事充滿處處生機。語言吐納出一股自然詩意。緩緩描寫天地、山水、景物中放鬆掉起頭的緊繃神經。

  小說中最引發思索的是人與人間的信任與情感,面對「瀕死」、「獨活」的種種怯懦與退縮,不同於其它生存小說的是,作者並不傾注於你死我活的角力情節,比較像在掩埋,把醜陋風化,貼於邊陲敲打道德的戒尺,一如倖存者面臨的選擇──「這世界就是這樣,這個剩下我們的世界就是這樣。」

  宛如一片孤寂。

  回到創世之初似的,主角席格生存的一席之地,他的處境,作為,恐懼,自失去後,就再也找不回信念──為了什麼?

  讀本書,體會不到驚心動魄的冒險,卻數度進入一種腦內的靜噪,也許是故事的純粹,有時候我們尋求的,就是那麼幾個片刻與瞬間。

 

 書名:寂地

作者:彼德‧海勒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薩芙

  剛上七年級的孩子問我,「媽,我們是現代人,為什麼還要讀古文?」

  思古幽情,借先賢智慧,拿這些說服他,可不容易,要是沒找到好的動機,國文鐵定淒淒慘慘。正愁眉不展,剛好商周邀請我閱讀何執行長的新書《自慢7》,慢慢體會出一點玄機。

  《自慢7》裡的國學選文,精挑膾炙人口的篇章,十分眼熟、上口。知道的未必是全文,通常是其中幾句,才驚嘆道箇中巧妙。

  啊──原來知名的連鎖餐飲店集團命名,竟是出自李白〈將進酒〉的這一句「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果然是借先人之智。

  商賈如此,文人亦是如此。

  當代流行歌曲中的歌詞,有太多借鏡之處。作詞人跟李白借了送別詩〈宣州謝朓樓錢別校書叔雲〉,這麼長的文題,誰記得住,但是一看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就可以唱出〈新鴛鴦蝴蝶夢〉了。

  東風、青衣、惹塵埃、酒暖、離愁、鬢如霜。激發許多流行歌曲從這來。

  像我們不營商,沒填詞,讀古文何用?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薩芙

  這是一段關於承擔的故事。

  兩個家庭,兩種承擔,血緣關係之外的取捨,也是談愛太久的人們從未想過的一段。

 

  瑪拉與史考特是「非典型父母」論壇認識的網友,平時固定上論壇聊聊自己的生活與難關,聽聽家人以外的聲音成為兩人尋求平靜與支持的管道。瑪拉領養小蕾,史考特是克蒂斯的寄養家庭監護人,他們都愛家人、愛孩子,命運使瑪拉得了亨丁頓舞蹈症,逐步失能的日子逼近,她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史考特面臨克蒂斯的母親接回,聽證會即將來臨,兩人在最後五天面臨各自難以抉擇的悲喜決定。

 

  關於愛,我們想得到的往往是它激情、甜蜜、歡樂的一面。愛有多少,承受的責任與擔負就有多少。但是家的組成並非一人,一個家庭成員承擔就表示全家概括承受,一個家庭成員成了負擔就表示全在同一艘船上,沒辦法離析,這就是愛的難題。

  難題在於,憂患之接,必生於自私。自私是兩面刃,傷害家人也傷害自己。故事中兩人所做的決定,可以說是自私,也可以說是無私。愛的中止與繼續該交付什麼決定?新世代的家庭組成因素複雜,有愛也有殘缺,所有的不忍都來自於初期萌生的那一段交付,以及另一頭的承擔。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薩芙

   演員暨旅遊作家安德魯.麥卡錫,其所演出的影視作品不知凡幾加上熱愛旅行,他不把旅行當興趣而是追尋,追尋自我,追尋愛的能力,追尋未知與不確定。他善於說故事,把自身置於觀察的位置,這一切肇因於他無法安分待在家裡──即使住著心愛的女人及孩子。

  他的腳程遍及荒野僻壤,大自然在其眼中閃爍情感的光芒,於小處發現人生道理,從中剖析戳記自身的不足與厭倦。足跡遍及美國紐約、阿根廷巴塔哥尼亞、亞馬遜的叢林……到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札羅,這樣一個愛冒險的男人,幾度與危險擦身而過,最無法待的地方竟然是家。

  對女人而言,這樣的男人是難以理解的。女人要的是心愛男人能在身邊。他難以捉摸,是因為想要掌控自己能力之外事情的欲望,欲望伴隨壓力指數攀升,獨自旅行才能澄清思緒,家的束縛使個人自由受到考驗,挑戰徒步攀登峻嶺時,家人又清晰印於腦海。矛盾的是,家成了他最遙遠的歸途。

  從安德魯身上,我又瞭解了一種男人類型。這種男人為什麼總是必須外出?必須一個人旅行。旅行能帶來什麼?到底有什麼魔力?

 

※歸屬感

  如果你以旅人的身分到陌生城市,在不同文化中所得到的共鳴,往往一觸即發歸屬感。比如說:你看見別人的家庭。

  在阿根庭的偏鄉小鎮,看見自己擁有的比別人更多,看出日子尋常毫無二致,就算住這,頂多換個地方過原來日子;看到異邦夫妻如何親密無間生養孩子,性格堅強在偏遠蠻荒之地存活。你會渴望瞭解這裡頭的生命性,連結回溯自己。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薩芙

 

  百年歷史的卡瓦荷公寓就像一般舊式獨棟,除了低於行情的租金,恐怖事件頻傳,各個房間編號內的硬體結構不對稱且複雜,黑光燈與七腳綠蟑螂,獨立於洛杉磯系統外的電力,特別是14號房門被鎖死,而管理公寓的資產公司卻避不見面。聯合其它鄰居展開對這棟建築的各項盤查,基石上詭譎的梵文,意外揭開一個驚人且無法想像的秘密,一百多年前,這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職場失意的奈特.塔克無法忽視多如牛毛且不合常理的事物。怪的還不只是屋子,管理員及鄰居也是怪人大集合。這群毫不相干的天兵你來我往,逐漸凝聚。由於出場人物頗多,作者在這一點上掌握得恰到好處,性格分明,對通俗小說的情節安排到位,對話十足美式笑點。

  關於上鎖的房間,越是緊閉,越引人好奇。它是危險、未知、禁忌、隔離的,也是一種勿入、誤入的保護。生活中,時常可見這種禁閉方式,也徒增想像空間。14在中國由於諧音「實死」,代表不祥;在南美洲國家卻是吉祥的數。奈特發現的這扇門是災難的起點還是命運的終結,人類以科技挖掘的真相,人類本身能控制還是自毀一切,就像每一棟城市建築必備的安全門,14號門的存在更凌駕其上,可能是明天過後的最後一道防禦。

  作者彼得.克萊斯是個科幻迷,精於科幻與恐怖的各種元素,想像力相當趣味也有所依據,創造出卡瓦荷公寓迷漫一種異次元時空混沌景象,畫面感豐沛。結合冒險與幽默,使本書在緊張與詭異的超自然氛圍中,仍能保有輕鬆的閱讀興致,娛樂性足。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惠特貝瑞獎(Whitbread Award)決選入圍

改編電影則入圍威尼斯影展金獅獎、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7/18在台上映

 /薩芙

  小說敘述蘇格蘭一名獨特的女子伊瑟莉,開車繞路尋找與過濾便車客,把他們帶回亞柏拉克農場,那是她主要且唯一的工作,她老闆所經營的加工業維繫著龐大的供需關係,老闆的兒子阿姆利斯.維恩是資產主義偏向異端發聲的一方。她受勞力的壓迫,除此之外,沒有辦法做其它思考。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到底是什麼?

  荷蘭作家米歇爾.法柏,以科幻虛境諷喻人類行為,將物競天擇與弱肉強食的崩解合而為一。小說中最引人思考的載體──伊瑟莉(Isserley)這個主要人物的詮釋,象徵物種起源中的繁殖行動,使伊瑟莉的單純與複雜、種族與使命、陰柔與強悍、服從與反抗,揉合成極端異議的角色。

   小說主題宏觀與強大,主控人類愚昧行徑與不道德,所冒的風險性、爭議性是難以有結論的。法柏站在一個鮮少人想過的思考位置,用寬廣的觀察角度,理解及掌握人類的自食惡果。若「人」與「畜」皮囊之下的無異與差別,是以文明來區分的話,文字與語言足夠成為判別的依據嗎。

   伊瑟莉的體膚之下,包裹著痛楚與防衛,我會用一隻蠍子來比喻她對環境所有的反應。人們為其目的,用不同眼光去看待她,從沒想過她肌膚之下,更柔軟無辜與幽微的感覺;相反地,從她眼中所衡量的人,只不過是維持一種供給與需求關係上的品質。作者藉此,以數個段落反覆呈現黑色諷刺,讓人心慌、驚駭。這正抨擊了身為食物鏈中心的人類思維模式所帶來的殘酷與傷害,而當有一天,人類也被這種思維所圍剿,那又是怎樣的不堪處境。

   「一塊肉的價值等於一整個月的水與氧氣。」

   人類只有成了被迫害者,才懂得站在弱者角度去思考生命的價值。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漫步)甜食控-100.jpg    

/薩芙

 

  這是一次相當有趣的閱讀經驗,是一場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思想戰,小說人物就是「間諜」。

  伊恩.麥克尤恩新作《甜食控》處處存在兩者之間攻防的軌跡。對於作家以及老經驗的讀者而言,小說開頭的第一句話便行跡可疑。

 

  ──我的名字是莎琳娜.符閏,約莫四十年前,我為英國情報局出了一次秘密任務。我沒能全身而退。一年半後,我被炒了魷魚,羞辱了我自己,也毀了我的情人(雖然他自己也難辭其咎)

 

  伊恩專注於敘事,細膩而優雅,諸多疑點立即挑起讀者摩拳擦掌等候他鋪排死亡、善惡與性的對立。未知的讀者幾乎是全副武裝進入閱讀行為,絲毫未發覺事情那裡不對勁,一直以為自己在讀的是一部「間諜小說」。

  精明的讀者在閱讀中,慣性地收集所需的情報(間諜的反射動作),毫不懷疑這是個故事──讀者代入莎琳娜的體膚之中,以為適應良好──存在某種文學信仰的天真,就像吃甜食一樣,味蕾需要滿足,感官需要刺激。而它也餵給你吃了。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瑪-一般版立體書封.jpg    

《愛瑪》愛與生命的百年思索 /薩芙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作者伊莉莎白.吉兒伯特的新作《愛瑪》是部細膩深刻的扎實傑作,寫就豐富的植物史觀與十九世紀鄉紳生活的重現想像。

 

  故事描述愛瑪擁有植物學的智慧與追求科學與語言的堅毅卻其貌不揚,母親收養的蒲登絲則貌美如花,父親亨利靠藥用植物致富建立白畝莊園這座植物園,一方面安定家庭居所,一方面做為蒐集世界奇珍異種植物與各界交流之處。愛瑪通透語言知識與辯才見長;蒲登絲沉靜並且巧於編織,若以植物譬喻,愛瑪像苔蘚;蒲登絲像忍冬。兩人面對家庭的愛與教育、成長與愛情都有不一樣的受教與定見,也讓兩人走向不同的人生。

 

  愛瑪熱衷於植物學,除了家族志業外,她甚至希望自己是植物,這樣父親就能像看植物一樣,多瞧她幾眼;然而,真正如同植物般不外露情感的蒲登絲,標準冰山美人,反而受人矚目。

  妒意並沒有延燒,愛瑪是理性的象徵,足以傲慢的學識,她極其壓抑慾望──改善妳自己,絕不逾矩。這反應在她對父親亨利的家業、霍克斯的景仰之愛、安博斯的靈性之愛、接納完全不同性格的朋友芮塔佔據生活、以及不同血脈卻同體時受的蒲登絲。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紳堂副教授之帝都異聞錄(一)》書封.jpg  

  關注電擊小說大賞的作品,是從紅玉的《角鴞與夜之王》開始,有別於一般輕小說的隱喻與文學質地,讓我對輕小說有不一樣的觀點。從台灣角川的輕文學書系《賽姬的眼淚》……,每部作品都有一股特別的聲音吸引。

 《紳堂副教授之帝都異聞錄一》,以篇分隔,開頭以篠崎秋生手記為視角,帶出紳堂麗兒這號人物。以推理手法找出案件的關鍵,為整個故事玄妙奇異的氛圍定調。

  與同樣學術起家的湯川學相較,紳堂麗兒的紳士風格有其特殊之處,前者著重物理實證,後者在於人心的觀察。兩者都有女人緣,前者對女人較無情趣,後者則對女人非常有一套!他悠遊於孀婦單身女性,斯文偶爾愛捉弄人的性格,常使助手秋生手足無措,青少羞澀描寫得恰到好處,兩人間的曖昧情愫,讓故事別有看頭。

  由於時代背景定於一九二0年,日本大正九年,帝都,東京,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四散在民間宅第的傳聞仍在。警方難以破解的非常人所為事件,皆委託他查案。,紳堂認為,魔道即人道,從旁側敲,細微著手,棘手魔物按其魔性收伏。《青之趨魔師》中也有個虛無之門,凡有魔物的故事裡,都有虛無的概念,道家解釋為道的空靈本體。其術以虛無為本,因循為用。所以,紳堂沒有固定術式,而是循序其道而行。

  〈香坂宅青年焦屍〉裡的怨憤與背叛;〈小石川怪畫〉裡的相信力量;〈祕藥之效〉無法坦白情訴的男女,更影射紳堂複雜的男女關係;尤其〈沙世〉篇,把少女之間、父與女的情感矇昧,寫得入木三分。

  油燈裡藏著的傳說、畫軸中的呻吟聲、愛情魔藥、住在屋子裡的矮人、不思議的清純少女……這一切異國或遠古亂源,聞所未聞的記錄,總的來看,都是人心作祟,對於作者謙稱首次創作來說,算是相當厲害的了。

 

【作品簡介】
★日本亞馬遜網站 4.3星評價!⋯⋯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倫.布克斯的小說一直勇於突破新的架構與形式。《我會回來找你》就是個繁複與膽大的驚悚新品種,它結合穿越與犯罪小說元素,挑戰與混亂讀者思維,提昇娛樂性質。

 

  故事描述一名三0年代的老派兇手哈柏殘殺波蘭工程師巴泰克之後,取得鑰匙及一幢可以來去自如各年代的「屋子」。屋子出現以他筆跡寫下九名閃亮女孩的名字,自此展開他的逆向獵殺。

 

  哈柏之所以老派,除了來自過去的美國經濟大蕭條時代外,他慣於取走被害人身上的物品放置下個被害人身上,藉由「屋子」時空穿梭,他會在女孩們青春期前毫無戒心的年歲與她們見面,送點小東西,預告我會回來找妳。等到芳華正盛閃爍耀眼,再結束她們的璀璨。其中一名倖存者珂碧僥倖逃過一劫,她加入報社當實習生,與當年報導她的記者丹恩共事,抽絲剝繭回到三0年代,展開扭轉時空的生死之戰。

 

  由於是時空犯罪,作者在故事線的安排上,分成哈柏以及倖存者珂碧所處年代的雙線交錯敘事,其間轉換多方視角(哈柏,被害者,目擊者,珂碧與丹恩)。但屋子的時空轉換有循環迴路,缺口的關鍵亦來哈柏與巴泰克的最初,要視破關鍵,得下苦功,對推理迷來說,容易上鈎,跌進時間的罩霧之中。

 

  破案要素:人證,物證,不在場證明。三項都顯示哈柏是個難纏又狡猾的罪犯。打破時間的線性思考,用迴轉的方式追蹤,如果死亡回頭再來,作者的巧心鋪排,聰明的筆鋒把高潮凝練堆疊至年代關鍵的時間點上,本擔心的時空收束問題,解決得漂漂亮亮且合乎迴路。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薩芙

  明天就要畢業考,反正孩子下午也不看書,每次考試前都不看書這一點,我早就知道了,那就一起去看電影吧。孩子是為了神魔之塔裡的黑魔女:惡龍之化身,去看滴。連阿嬤也拉去看了,四張票照理有兩張序號卡,但我忘了要拿,孩子說他站在購票處時就下定決心不拿了,以明心志。我好像黑魔女啊,請爸爸把他的神魔刪了,他現在都是看別人玩,靠過乾癮維持興頭。

  以上只為了說明一件事:有母性的女人也有邪惡的一面。

  黑魔女改編自1697年夏爾佩羅的童話《睡美人》,去蕪存菁的要素:公主,十六歲,紡錘針,詛咒,王子,真愛之吻都仍保留,並且在視覺特效藝術大師羅伯特史東博格呈現美侖美奐的新奇想像:荒野精靈與人類王國,讓場面豐富。

  光這樣,是無法吸引安潔莉娜裘莉,一定有什麼因素吸引她非演不可。

  荒野精靈梅菲瑟與人類史蒂芬的純純戀曲,在十六歲的真愛之吻之後,產生了變化,史蒂芬為了他的王國野心奪走梅菲瑟的翅膀,那自由的象徵;史蒂芬娶了公主,喜獲一女奧羅拉,歡慶當日,沒受邀請的梅菲瑟施下極惡詛咒:奧羅拉十六歲後,會被針扎沉睡不醒,除非有真愛之吻。

  至此皆為傳統敘事,女人失去真愛就變壞,女人對真愛失去信仰,真愛並不存在。妒嫉與復仇並不是凡人本能,即使是精靈也會因愛成魔。荒野從色彩鮮明的世界陷入黑暗與荊棘。即使是法力強大的梅菲瑟也有害怕的東西:鐵。

  鐵了心的男人,誰都怕啊。(化外音)

  此劇也幽了真愛一默,一見鍾情存不存在?在真愛之吻的考驗下,它慘敗了,被丟出去房門外,扔了。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他人房子裡的燈-封面.jpg  

由誰點一盞心燈/薩芙

  如果生活在一個家庭有許多難解的複雜,那要是從五個家庭裡長大,那會是何等光景?

  六歲的杏兒剛失去母親瑪莉亞,母親遺留一封信,信中沒有指名描述,她的意外爸爸來自福洞路三一五號公寓七樓,跟一名普通男子所發生。這張沒有表明的遺書讓公寓住戶聚集起來開會,沒有人願意進行DNA檢驗,最後他們作出聯合撫養的荒謬決定。決定把疑問擱在心裡的杏兒,直到長大成人後,跟男友闖了禍,律師帕華洛帝要求她檢驗DNA,讓她免除牢獄,將會知道自己父親究竟是誰的喜悅與痛苦,又掀起了所有人平靜生活的巨大變化。

 

  《他人房子裡的燈》層次豐富、情節趣味又寓意深長,杏兒成為聯合家庭的稚齡身份被五個家庭接納與關愛,以局外人的眼光,看著每一個家庭內心靈脆弱、孤單、牢不可破又易碎的關係。

  脆弱易碎的是,沒人希望自己的男人跟瑪莉亞有關係,每一個家庭問題存在已久,每個人都在不知道某件事情與其相關的狀態下活著。每個人為了保有「家庭」或「我的家」的形貌,連自己都難以想像的樣子不知不覺被看見,當荒謬變成常態,正確與正常的分別將不明顯,甚至認為那只是種習慣,杏兒也不需要知道應該有權知道的身世之謎了。

 

  這是個特別的成長故事幽默迷人。五個家庭的面貌分別是二樓的獨居老太太、三樓的葛洛夫婦、四樓的同性戀人、五樓的同居情侶、六樓的工程師一家。光是想像小女孩流連在每一個生活習慣、社經地位、家庭結構、戀人關係皆大異其趣的家中,所產生的古怪影響或碰撞的火花令人玩味不已。

  杏兒最害怕的就是「憤世」,也可視為害怕自己陷入憤世嫉俗,她花很多力氣抵抗,用「交換」的方式,把自己的立場轉換,這個方法讓她渡過許多難熬的關卡。如果每個人像一盞燈,認識一個人意味著允許對方把她的人生踩髒,也允許他照亮她的人生,當能與「憤世」勢均力敵的帕洛摩成為她男友,也無可避免會有好事或壞事正發生。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薩芙

  五月,孩子的爸選定的全家觀賞電影是《哥吉拉》,由於孩子是奧特曼迷,幾乎看了小腿那麼高的怪獸碟片。出發前,我還跟孩子特別強調,沒有會飛上天要充太陽能的超人喔,只有怪獸。我們要一起去看專門破壞建築物的怪獸電影了。

  前十分鐘緊湊的開端,我錯看它的精彩性,它不僅僅只是一部怪獸電影,而是有層次的控訴意識,隱隱包含著許多人與能源的問題。

  《哥吉拉》的劇情線並不以搗毀為母題,而是人類長久以來製造與用它,吃它的核能問題。核能是人類製造出來的,人類就像是電影中的另一怪物「穆透」,會繁殖,吃核能,住在有核能的地方,向核能靠近。當穆透吸收輻射,直到孵化,災難就會開始。而《哥吉拉》的英名是Godzilla,扮演大自然反撲的角色,當哥吉拉出現時,會有海嘯,也暗指大自然會痛宰這隻核能怪。也許救了人類,也在制衡的過程中,傷及人類。

  可怕的是,人類在這場怪獸打怪獸的激戰中,仍是以核武來保護與制止,人類依然只是旁觀他們單挑。海軍長官也說:沒有撤離計畫,若自己沒逃出來,就準備犧牲。

  芹澤博士(渡邊謙 飾)說:牠是來重建平衡的。

  怪獸電影的幽默感,意料外地多,不是那種全場哈哈大笑的放鬆,而是放在心裡的緊張苦笑。「誰能告訴我,為何要在叢林裡尋找核潛艇。」這句別說不可能的意有所指,讓核災的範圍擴大至山林。美國以為蘇聯搞鬼,蘇聯以為美國搞鬼,這就是核戰為什麼誕生的攻防。

  當然,站在常年處於地震恐懼的日本眼中,廣島長崎原子彈所留下的戰後遺物--一只停止走動的懷錶,芹澤博士說是父親遺物。於是怪獸從日本雀路羅市一路打回夏威夷、賭城、檀香山,也是弦外之音啊。

  劇情看到最後,我們竟然產生哥吉拉是大英雄的感覺,會有哥吉拉不要死的投射。但我們看到的是問號,人類本身的啞口無言與不敢相信。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十出頭的宮脇悟救了一隻受傷的野貓,由於尾巴像數字7,取名為奈奈。原本相處愉快,一個不得不的理由,悟只好帶著奈奈,開著銀色休旅車,逐一尋訪友人──國小同學幸介、國中的吉峯、高中的杉與千佳子──希望替奈奈找到新主人,他們都有與貓相處的經驗,那些經驗裡,也包含著悟的過往童年、缺憾與戀情,一場場的相見歡,反而解決了友人們的內心困擾,悟還是帶著奈奈微笑離開,直到札幌的阿姨法子家,透過奈奈擬人式的敘述,這場縮膠式的人生風景,短短再現出悟生命每一段光亮的時刻,一個令人吃驚不已的過去。

 

  故事中的奈奈也是隻文學貓呢。與夏目漱石裡的那隻批評「人類根本不懂什麼叫所有權」的無名貓以及海萊因《夏之門》裡的貓彼得「至少有一扇門必然通往溫暖的夏天」,這三隻同樣都是公貓,對人類有諸多想法與親密,對主人有著切不斷的關聯。

 

  以貓為視角來敘述人類的感情,必須保有「人性的思考」,不能太過於直線,以及對人類行為理所當然的接受,過分強調,容易失去對此視角的信賴感。對此,有川浩拿揑適中,貓安靜的時候,就是傾聽者的距離,讓鎂光燈聚焦在悟身上,使主人流露善良、為人著想的性格。讀者若是愛貓人士,便能對故事中的貓言貓語以及行為感到有趣與可愛。

 

  有川浩自《圖書館戰爭》後,文風越來越溫柔且療癒人心,不論是《阪急電車》或《雨樹之國》都充滿對人溫情式的體貼,榮登去年達文西雜誌最受歡迎女作家第一名,她故事讀起來經常有會心一笑的亮點,保有故事張力,含蓄且美好,是仲夏間,可以輕鬆閱讀的溫暖小品。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薩芙

 

  這個故事很完美,故事裡的錯誤是一場完美的惡作劇。

  一九七二年,時間增加了兩秒,這兩秒讓拜倫一家原本穩定行進的生活規律發生變化。快要遲到了!黛安娜開車載孩子們上學的途中,撞到一個小女孩,她沒有下車察看,拜倫大喊:「走!」從那時候起,媽媽的生活慢慢像白色牆壁一樣,脫落、滲漏、開始出現壁癌似的不可挽回。

  拜倫找來聰明的詹姆斯,一起拯救母親,讓媽媽能恢復往日完美的樣子,這樁「完美計劃」秘密進行,有時候感覺媽媽復元了,有時候媽媽似乎更加頹喪,計劃走向逐節脫軌,他完美的媽媽、忙碌的爸爸、這完美的家變成十六歲後的空白。

 

美與錯誤的交鋒

  人生裡經常發生的內心衝突──如果你犯了錯,就跟完美無緣。但人不可能永不犯錯,而是在犯錯的當下能不能有正確面對的態度──你選擇面對或者逃走。

  錯誤的可怕之處在於它的不完美解釋。特別是媽媽在孩子心中是個完美的形象──媽媽不可能犯錯的。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薩芙

   簡短回顧勒卡雷不凡的經歷。18歲時,進入英國軍方情報單位,擔任東柏林間諜;退役後,於牛津大學攻讀現代語,曾在伊頓大學任教法文與德文。1959進英國外交部工作,先後於英國駐波昂及漢堡大使館工作,同時開始寫作,1954年結婚,1971年離婚後再娶。他的每一段經歷,在系列作品中都有影子,特別鍾情筆下著名人物喬治.史邁利,至少出場五本著作後,才漸漸鬆手。

  大師對喬治.史邁利的情感,推測來自於他萌生退意的那幾年,直到確定專職寫作為止,人物外型靈感雖說是來自牛津大學院長葛林,內心風景多少來自本人經歷。

 

g筆下人物──史邁利的愛與死

 

  第一本1961出版召喚死者《Call For the Dead》一出場,史邁利就是六十歲的老頭子,矮胖失意,最愛的老婆安恩跟古巴賽車手跑了。

  即使新作《脆弱的真相》裡的新角色保羅.安德森(克特,60歲)跟托比.貝爾(31),依然充滿著內心分裂、精神壓抑,彷彿他真實人生處境。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史蒂芬金在談寫作一書中提及,「我個人比較倚賴直覺,我的書比較重視情境而非故事,所以我也得以一直這麼做。」

  大師毫不保留透露他寫作的秘密,如此來看《有時候,他們會回來》金爺的第一本短篇小說,就能看到珍貴且原始的靈感火花,有些甚至未精雕細琢,就已經閃閃生輝,充滿無盡想像。其中,更有許多改拍成膾炙人口的熱門影視作品,讀一遍勝百本的划算啊。

 

  我手中的書稿是精選的十篇,另外誘人的十篇,最渴望目睹的十篇,得等中文版新書上市才看得到。僅就已讀的十篇談談感想,想法與約翰‧麥唐諾的引言想法一致,我們都最喜歡〈梯子的最後一階〉

  這個故事屬於內驚悚。採倒敘手法,從妹妹的來信中,使哥哥賴瑞想起年幼時,跟妺妹凱蒂在穀倉嬉戲發生的意外事件,事件導致妹妹成年後,那旋轉木馬似的生活中,仍相信賴瑞一定會做什麼想辦法解決的。

  成年後的賴瑞為什麼跟幼時不一樣了,因為世界從穀倉那塊小地方,往外移了,他原本救人的笨拙方式,行走社會捉襟見肘,當妹妹一直來信表示想見他一面時,他永遠都有忙不完的事。

  賴瑞內心的一個「什麼」出現了,那個「什麼」就是恐懼。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薩芙

 

 

  故事在一間無名咖啡館展開,一封來自日本的長信,讓女主人翁小雨說起一段五個好友間的青春往事。敘述視角採男女交替進行,時代背景的截取片段是橘子本身使用很久的無名小站關站時期、MSN遠離了每個人的生活,fb繼起人與人間的聯繫,熟悉橘書的讀者,也相當熟悉這些巨變。五個好友彼此間存在著對過去某個時刻,某個抉擇的無法釋懷或無能為力,透過橘子直白的書寫口語,那些傷口慢慢結痂,慢慢成為記憶,慢慢變得不那麼疼痛了。

 

  讀完橘子的新書。有了幾番想法。

  關於青春裡的後悔,有太多太多。

  那些後悔的產生又那麼必然。就像你的人生從一開始的空白扉頁,你急著想在上面填滿什麼,越是想填滿,卻寫不出理想中的模樣。於是,你在氣憤中,把紙揉成一團,紙張縮擠的聲音成了整個青春裡的記憶,你把好不容易放棄的東西,丟到一旁,另謀目標,又冷不防把那團紙張攤開,原本的內容在眼前變得模糊,而你仍清楚上面寫的所有,以為可以遺忘的那些。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皇冠文化

壞女孩

The Wicked Girls

  • 作者: 艾莉克絲‧瑪伍德
  • 原文作者:Alex Marwood
  • 譯者:王瑞徽
  • 出版社:皇冠
  • 出版日期:2014/03/31
  • 語言:繁體中文

 《壞女孩》惡之新生/薩芙

 

   二十五年前,四歲女孩克洛伊遇害,兇手是兩個未成年女孩,潔德與貝兒。

  二十五年後,一連串遊樂園年輕女性兇殺案,讓更生後的兩人,以新的社會身份──克絲蒂與安柏--重新相遇,隱藏內心多年的罪愆,引發出不可收拾的局面。

 

少年犯罪的共構心理

  故事背景設定於英國的海濱小鎮,潔德生於貧窮,貝兒繼於富裕之家,兩人的家庭背景懸殊,在鄰舍眼中,潔德是天生的壞胚,就算沒做什麼,大家也認定是她幹的;貝兒剛好相反,富裕使她外在印象良好,卻受父母冷落,在外犯些小奸小惡的事,尋找一起行動的夥伴認同。在外遊蕩所結識的克洛伊,他們的共同點都來自於問題家庭。

  這一群小少年就像被野放的生物,遇事是相當本能自我保護以滿足個人需求,過程中,遭遇家庭社會的殘酷,也學會殘酷。犯罪揭發後,警方、監護所、媒體沒留餘地給她們,甚至是以律法外的暴行來懲處她們。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獨步文化  

《殘穢》別住進那間房

 
  小野不由美,日本達文西雜誌去年票選最受歡迎女作家第五名。她的作品類型以恐怖小說為大宗,擁有一票類型愛好的死忠書迷。新作《殘穢》以及《鬼談百景》遊走於虛實之間,主要的素材來源便是讀者們的親身經歷募集,故事中,敘述者「我」的職業是作家,與小野不由美本人生活重疊性高,透過採訪、推論求證,具有某種程度的擴大聯想力,讀者閱讀前,請自行斟酌膽量。
  《殘穢》的故事起初發生在一間四層樓的公寓住宅,住戶久保小姐以讀者的身份向作家投遞,屋子裡有擦過榻榻米的聲響,而同棟住戶的屋嶋太太先前也向她反應似乎看見什麼東西從半空中垂落下來搖動著,經過該棟住戶繪聲繪影集結出來的結論──這的確是一棟「讓人無法久住」的房子。
  住得害怕的久保小姐不斷尋找搬離的舊房客資訊,不辭辛勞旁敲側擊,發現許多懸案,可是,這些懸案又與該棟房子,有些案發時間上的差異,並無法直接證明聲音的來源。唯一可能的推斷,那東西是會感染的。
 
◆有些房子住不得人,住的是……
  以前的房子有屋樑,現在的房子有水泥牆……
  有些房子住人,有些房子不止住了人……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談《八的法則》前,我對瑞典的印象一直是神秘難測、藝術文化古國,會想到北歐傢俱的設計風格、諾貝爾學術殿堂以及宏偉的建築美學。變化莫測的斯德哥爾摩產出了眾多文學鉅作,犯罪小說更是全球版權流竄的血脈之一。這樣的瑞典深植在許多跨國文化與家庭中,然而,瑞典的歷史、政治核心的轉變,再怎麼看,都跟古斯塔夫一族緊緊相連。

  作者凱倫‧英格曼巧妙融合歷史、占卜、藥草、以宮廷政變背景,回溯至十八世紀古斯塔夫三世被刺殺前的一場化粧舞會,懸而未明的密謀,宛若數字8,環環相扣,刺激整個故事虛虛實實的各種揣想,讓古斯塔夫三世的死亡就像他致力於建立皇家歌劇院般,成為瑞典幾世紀來的據守靈魂。斯德哥爾摩舊城區的古斯塔夫三世博物館內,仍展示著化粧舞會所戴的面具、當時穿戴的衣物,在巨大社會變革時期,足見他的影響力。

  主人公艾米爾‧拉森本是一名海關關員,貪污、詐賭、只要與富商女結婚,他所要的一切就全部就位。賭場主人史派羅夫人替他占卜,預見八名與愛連結有關的人將左右局勢,從沾沾自喜到命運乖舛,越接近真相,越是掙扎在不可扭轉的樞紐上,這一切都指向古斯塔夫的最後舞會。

 

  書名The Stockholm Octavo,隱隱透出作者把整個瑞典歷史的核心風向鎖進文本。奧塔牌Octavo原是一種印刷技術,八開本,切割折疊可以成書。在故事中,轉化成一種以八張圖牌擺成的占卜陣術,影射同伴、囚犯、老師、信差、魔術師、喜鵲、獎賞、鑰匙等關連人物,預示與感應異象的連結,是最為詭譎的部分,Octavo也始終圍繞在「連結」的概念上,與8本身的無限符號兩相呼應下,指出瑞典的君主制度存在的無限延伸。藉由牌中圖的引述投石問路,邀讀者參與看圖說故事的隱性互動,當然讀者也可以袖手旁觀,拉線前進,營造另一番閱讀樂趣。

  此外,文本中的藉物意象──扇子,原是貴族女性在社交場合的飾物,一種傳遞或者魅惑人心的工具,被運用成權力的爭奪與華麗的暗器,奇情描繪與貴族暗香浮動中,藥草學更是致命關鍵,再現瑞典風情與深幽閉鎖的真實歷史。

  本書巧妙運用時代元素結合想像、藝術佈局且情節穿透人性、愛欲、仇恨、權力,重現歷史的驚懼廻聲,只有閱讀它,才能窺探君主制下的命鑰。

 

   §書訊  §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羅與哥哥愛杜瓦多被母親寄養在修道院直到成年,因目睹初戀情人與神父的不倫戀,被迫潛逃美國當鞋匠學徒,哥哥則是進入神學院奉獻一生;阿爾卑斯山區少女安紗在妹妹的喪禮上遇見西羅,初萌情愫,因此失去連繫。本就貧困的安紗為了讓家人擁有更好的生活,與父親搭油輪至紐約工作,因暈船險些喪命,沒想到與工傷的西羅在醫院二度相遇,分分合合,一場戰爭終使他們明白,所謂的真愛該怎麼把握。

◆美國夢,移民情

  故事背景約末在十八世紀前後(1918年美國宣布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各國貧困,在義大利的窮鄉僻壤辛苦勞力賺得的里拉根本比不上美金,西羅的父親為了居留工作,在明尼蘇達州礦場喪命、安紗與父親分開兩地,她在歌劇院做裁縫,受盡凌辱,父親則是修築各項建設;兩個家庭同樣都是外地工作,西羅的家不得已而破碎,甚至為了永久居留身分而參加戰爭、安紗的家境雖得以改善,卻因暈船再也回不去家鄉,第二次世界大戰,再次分開她的家庭成員,這些都是那時代普遍的艱難處境,也影響著他們的愛情與價值觀,反應整個時代的無奈與工業起步對外來勞力的壓榨,如何活下去、如何溫飽是他們唯一的目標,愛情只能任由身邊來去。

◆愛所帶來的價值與希望

  故事一直傳達許多價值與希望的權衡比秤。諸如:家庭成員間的情感、友情與離鄉背井工作的茹苦代價、初戀更是被放以時間的顯影劑,自男女主人翁小時候的相遇開始寫至終老,鉅細靡遺,細節描繪以精細的素寫呈現,一磚一瓦的舖設時代氛圍,寫作功力扎實到令人望文興嘆,與時代精神合而為一,墜入情感交織的長流。相較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的《飄》,女性嚴謹的交往態度,以家為一生核心,情愛的進展略去戰火的悲愴與情仇愛恨,以較為浪漫的奮鬥史激勵向上。

◆與愛連結的事

  故事女主人翁在選擇所愛之時,想到的是與家鄉的連結,曼哈頓讓每個移民急於褪去粗食布衣,一個可以帶她回鄉的男人;一個來自血濃於水的義大利、肯賣力、擺脫金錢奴役的愛人,義大利的工藝技術就像一段淵遠流長的愛情故事,讓人難以忘懷,讓舊時代的感情價值雕琢得觸動人心,善良、正直、誠懇,是冰雪融化後才能體會的悠然。

  回家。成立一個家,在哪裡成家?跟什麼樣的愛人結合,才是正確的選擇,是整個故事最令人燃眉而後微笑的體會,人在谷底,能汲取的回憶必然是──與愛相關的事。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薩‧巴特菲德是目前英國最受矚目的青少年新星,2006年出道,從《穿條紋衣的男孩》即獲多項提名,2011年《雨果的冒險》的英式氣質更讓人印象深刻,愚人節誕生的阿薩‧巴特菲德,全身充滿戲劇細胞,在2013年的《戰爭遊戲》依然表現亮眼,不同以往的是,他的演技不再只是單純表現男孩特質、自然演出,而是把青春期的壓抑與早熟揉雜在角色詮釋上,《戰爭遊戲》除了他之外,實在很少有青少年演員可以把內斂、隱隱發亮的聰穎機智表現的像包心菜一樣清脆。

 

  改編1985年歐森史考特卡德的暢銷科幻小說《Ender’s Game》故事講述地球遭受外星蟲族的攻擊,艦隊指揮官梅瑟瑞克漢在一次自殺式攻擊中,保全人類,為了一舉反擊蟲族,教官葛拉夫(哈里遜福特 飾)相中十五歲的將才安德(阿薩‧巴特菲德飾)經戰爭學校嚴格的訓練與測試,帶領全員挑戰艱鉅的任務。

  在故事的設定上,一場星際戰爭找未成年少年擔綱重責,理性上,不合理;這解釋了教官葛拉夫自始至終都讓少年以為最後一戰就跟學校一樣,是場模擬測試,也延伸兩項值得著墨思考。

 

  (一) 一場勝戰必須隱藏殘酷本質,人類只要忽視掉,就像遊戲,專注在怎麼贏,決定一切。

  (二) 精英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孤注一擲於最殘酷的戰爭上。人類是否正在做這種事?

 

  主角安德的性格上最吸引人的特質,就是換位思考。有一幕戲是他正在玩闖關遊戲,化成老鼠的遊戲扮演中,守關人說必須在兩杯液汁中選擇喝下其中一杯,但不管怎麼選都是毒液。如果是一場死棋,你該怎麼下?是整個故事的敘述核心。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片來源:公視官網

 /薩芙

  公視昨18日起,周一至周四晚十一點的好戲《罪行》萬分精采,改編自德國久踞暢銷榜的同名小說,作者費迪南‧馮‧席拉赫是絕佳的說故事高手。忍不住再翻一次原著小說,忠實呈現,但再看一次文字更加掌握住核心的判斷關鍵。迷人的敘述,冷靜且具人性溫度,百讀不厭。

  好比篇章中的〈正當防衛〉爭議性大,律師與檢察官針對「正當防衛」與「防衛過度之虞」往來精采辯護,句句撼人。被告「有權保持緘默」,十二小時內,警方宣讀十六國語言的版本,被告依然保持緘默,直至預審法官宣判釋放,沒人知道他的名字。

  戲劇與小說各有優點,小說旋轉式的敘述與讀者的距離比較靠攏,被害人的背景可以充分瞭解、心理描繪則是戲劇較無法呈現完整的部分,畫面感則是戲劇較為優勢的表現,把結構重整連貫,段落結尾較為流暢,雖不完全相同,小說中較為刺眼的字,也被中文翻譯再修飾過,力道上的衝擊性還是有微妙的差異。

  我覺得《罪行》之所以令人讚賞,是對於「動機」的深入著墨,探討「動機背後」比破解「犯案手法」更來得柔軟,由律師觀點出發,專業立場的中肯扭轉職業形象,也有他們切面的觀察,有時聳肩一笑,有時令人發噱,獨到且一針見血。

  有句話說: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每個人都可能犯下罪行。手法是形式,而動機,警察依辨案經驗會說不外乎金錢與性,但如果我們聽到的是「愛」,那就令人惶惑了。

  不論小說或電視劇都有觀賞的新意處,還是一句話:百看不厭。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梅西的世界》她什麼都知道

 

  六歲女孩梅西(Onata Aprile飾)夾在父母的監護權爭執當中,媽媽Susanna是搖滾歌星,爸爸Beale是商人,兩人都無法陪在她身旁,爸爸和褓姆Margo結婚,母親找了新男友Lincoln,讓原本吵吵鬧鬧的家庭生活更加複雜。

 

  這是Onata Aprile的第三部電影,己能獨挑大樑演出一個六歲孩子的敏感與早熟,仔細看電影海報上夾在父母間的Onata Aprile,那純真的眼神真能攫住人,許多鏡頭特寫讓她自然表露出孩子渴求的核心,而那個核心又是大人們所忽略的。

 

  劇中的梅西安慰了每一個尋求社會定位與人生價值的大人──包括愛吵架又愛吃醋的爸媽、第一次接觸小孩而找不著切入點的Lincoln、還能安慰感到被利用而傷心的Margo,不經意的童語童語,化解大人的煩惱與憂愁,看似擁有四個人的關懷、討好、圍繞在她身旁,又把她推來推去的大人其實很脆弱,他們分不清楚真正的愛是什麼,能給的都是物化的東西,只有梅西知道什麼是愛──一張可以安心入睡的暖床還有穩定的生活,只是這些,從來不多。

 

  改編自二十世紀現代寫實主義作家亨利詹姆斯的同名作品What Maisie Knew,比較感慨的是人類情感的複雜並沒有改變太多,甚至更加混亂。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薩芙

  「幸福的家庭都很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爾斯泰

  葉札德怎麼也沒想到,原本談笑風生的年邁岳父納里曼摔傷後,改變了他的幸福生活,原本說好只待一個月就接回家的繼子女庫蜜與賈爾總是拖延再三,加上老婆羅珊娜跟兩個孩子,經濟壓力讓他的目光與行為產生變化──賭罐彩、打老闆的主意……房子不會改變人,幸福往往由住在裡面的人決定。《棄養計畫》描述一個老人引起的家庭風波(英譯書名Family matters突顯主題重心)思及整個社會傳統,背景是一座太大而蒼老的城市──孟買。

  孟買善變,像個女人。孟買的善變是由外力擠壓扭曲的,這些外力來自孟買的包容,包容種族、信仰、人口。孟買的人口差不多等同整個台灣,在每天要過的日子裡搖晃起來時,人與人便會產生各種擁擠、碰撞。

  印度最不缺人口,缺的是被碰撞後的完整家庭。家庭人口激增,故事裡的納里曼的愛與婚姻屈於宗教信仰、女婿葉札德也是被經濟壓力碰撞走進曲路的一名,真正危及一個家國的是傳統文化不再。尾聲,他與剛成年兒子穆拉德的衝突,代與代間,充滿新舊時代觀念相擦的火藥味。

■歲月急擊孟買的驕傲,它開始受挫

  故事主人翁納里曼年輕時的婚姻抉擇──聽從父母媒妁之言及文化傳統,放棄自由戀愛的露西,選擇信仰相同的雅斯敏。原本只是個人決定,卻影響好幾代的生活,而幫助他老年躺在床上熬過無法行動時光的,只剩此段回憶及照料他的么女羅珊娜。

  世界各國的熟年人口扶養、照料、醫療……種種家庭問題亦演變成社會問題,印度政府也逐漸關切相關福利制度,譬如:養老保險。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報告,印度2050年60歲的老年人口將達3億,屆時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老齡人口國家。養兒防老的觀念,大家庭與都會小家庭面臨屋小,容納不下三代,財產繼承等問題爭執不休,家事是所有社會問題的構成中心,作者以較為平易的敘事語言貼近讀者,把這股集體的焦慮打碎進愛情故事裡,一如躺在床上的納里曼熟成的生命,純然回憶自己的過往。

■孟買美麗,又年邁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眼電影院

/薩芙

  金馬影展裡的溫馨悲喜劇中,《幫老爸拍張照》有一股繞人心頭的甘甜魅力,在淚中微笑,在笑中帶淚。

  佐和接到電話通知,因小三而離婚的老公重病恐怕不久人世,礙於面子,她叫兩個女兒去幫老爸拍張照,她要看他死前的臉是什麼樣,嘲笑他。兩姐妹百般不願,畢竟對老爸的印象模糊,原本穿著規矩,一到車站便換裝的小小青春叛逆,讓一路上的充滿意外的歡笑,特別是,當她們抵達的同時,老爸的一切既親近又陌生,讓她們在手足無措想著該怎麼接近這一切?尤其那個天真善良的同父異母弟弟。

  場景設在樸實小鎮,火車、公車、稻田與大圳,佐和是整部戲裡演技最為熟稔的角色,導演給佐和的第一個鏡頭,便來個臀部特寫,中間也有一段在玄關的有趣特寫,隱喻著一個女人情感與身體上的變化。

  片中印象深刻的是姐姐真的拍下爸爸的那一刻,那種集體錯愕接著哄笑的轉折,以及當姐姐做了第二次的小偷,把足具紀念的一小塊珍藏交給媽媽時,實在想不到會有這種反應。這些「不然應該怎樣」的安排,算是本片的特色吧,以小品電影來說,我很喜歡。

  這是導演中野量太的第一部長片,可以感受到他對電影以及小人物的細膩熱情,開場妺妹在河堤吃便當的釣鞋鏡頭與結尾有趣的吃驚一躍,也是一種草根味足的幽默吧。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片來源:開眼電影院劇照

/薩芙

  知名義大利導演吉賽佩托納托雷,特別是《海上鋼琴師》深深打動許多影迷,此片畫質與場面牢牢抓住影迷目光,一幅幅古董珍品與名家畫作己經讓影迷飽以眼福。

  拍賣師佛吉爾(傑佛瑞洛許飾)站在拍賣台上精準、犀利、暗標手法,顯示他在專業領域如魚得水,要什麼都能手到擒來,優沃生活,習慣戴手套,堅持不吃錯誤生日蛋糕,只有滿室珍藏的仕女畫能讓他泛起滿意,也窺見他永填不滿的慾念,這樣的熟年單身男子一旦遇上住在古董傢俱大宅、似有廣場恐懼症、只有聲音見不著面的美麗女子克萊爾(希薇亞侯克斯飾)打電話來,又連放他鴿子,才引起好奇,逐步不可自拔。

  人物是本劇最吊人胃口的地方,特別是克蕾兒的身世可疑,觀眾如同佛吉爾,只想知道她到底長怎樣,一個美女為何住在荒廢大宅?原本以為只是財產估價上的鬥智,又墜入男女心計的互勾之中,驚悚懸疑的氣氛,娛樂感十足。

  藝術品有真有偽,專家用專業知識來判別,當遇上人的感情呢?人們容易被美麗的人事物所吸引,人心恐怕最難分辨。他分不出愛情,也分不出友情,唯一對他最忠心的人,他鮮少過問幾句。

  本片的許多枝末細節極富巧思,佛吉爾染髮是對自己的年齡沒有自信,克萊爾直擢痛處,當活生生的美女在當前,也就沒留意到經常習慣評估的畫作習慣,芭蕾舞者畫後諷刺的玄機,也沒留意到經常窺視大宅的咖啡館內的女子是何許人也。

  結構的安排上,始於拍賣,終於拍賣,深刻又具諷刺性,既同情佛吉爾又覺得那只是人擇所獲,怎麼開始怎麼結束,沒有所謂的不公。

  整場最美的畫面我覺得是佛吉爾的密室以及最後布拉格的餐廳,藝術性表現高明,特別是一片白的清空,以及設計精密的機器人錄音(當時還把那台跟《雨果的世界》想在一起)都是極致的視覺享受。

  The Best Offer最佳出價,道出整個結局末尾的核心震撼,有人認為是悲劇,但從另一方面看也是佛吉爾人生中最缺乏的一塊,只是那一塊成了看不見的風景,有過的甜蜜,反而是留存心中最真實的一塊。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艾莉絲.孟若的女性空間意識/薩芙(授權刊登網站-閱讀筆記)

 

  加拿大作家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今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她的作品都以安大略省西南小鎮生活為素材,光一個鄉鎮就足夠成為她寫作實驗的廣場。孟若專注於女性的婚姻與情感寫作,提供女性一道突破口,讓她們的眼光不再朝單一方向看去。女性婚後是丈夫的財產,被當成附屬品,難以擺脫這種限制,尤其女性在有限空間內,如同池缸裡的金魚,視野備受侷限、壓抑,要是讓女性走出小鎮外的城市,很可能換成一位截然不同的女子,根本不回來了。這層空間限制,對女性而言是一間牢獄及一張無形的網。

  孟若的故事寫實懸疑、明快、銳利,對女主人公的處境描寫深刻、激切。〈空間〉是2006年孟若發表於《紐約客》雜誌上的短篇小說,主題仍不離女性愛情、婚姻與日常。故事中的多麗要轉乘三趟車才能入城,去見牢獄中的丈夫,那是多麗第三次探監,獨居期間,桑茲太太擔任她的心理輔導員,藉著談話,多麗說出婚姻崩解來自於與丈夫爭吵後,情緒失控的家庭悲劇,她無法原諒丈夫,直到一場車禍改變了她,才使多麗真正走出內心的監牢。

  〈空間〉中的監牢意象很有意思。原本家是多麗認為的監牢,自從丈夫入獄,後,監牢改變了,與原本的家,形成空間上的置換。失去自由的人換成丈夫,照理說,多麗應該如獲新生。顯然知情人通通躱她,要改頭換面,談何容易,多麗內心的監牢根本上難以拔除,無從轉換。

  孟若小說裡,女主角幾乎是婚姻裡的困獸,困於牢籠裡嘶叫,馴化於丈夫,又總是探出雙手掙扎,向外尋求救助,往往是鄰人或較為親近的女性伸出援手,她們的友誼是用來過渡或短暫自由的另一空間。例如:〈出走〉裡的西薇雅太太,打掃工作讓卡拉有份額外收入,甚至出錢讓卡拉離家出走。矛盾的是,受害婦女既然尋求援助,卻又諱言於女性。好比〈空間〉與桑茲太太的定期談話,仍保留著一份警覺性,怕被誘導走出家庭,不打算透露與丈夫的斷續接觸。多麗認為「除了丈夫能記得孩子們的名字,眼睛顏色,桑茲太太不得不提到他們的時候,幾乎從未稱他們為孩子們,而是"你的家人",所有人被打包成一體。」

  女性固守的就是這種一體──家人、愛以及形式。

 

家,是女性的避難所

  「難」自家中來,是丈夫生活不順,性情轉變而成的家庭暴力、是生活所逼,不得不算計鄰人的狡詐計謀,女性為了有一個家,委身居中,內心扭曲,也拋棄原本的面目、原生家庭、自我。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爛與壞男人的分別

/薩芙

  每次讀強納森‧崔普爾的作品,我便會思慮一個問題,到底爛男人跟壞男人的界限在哪裡?故事裡的女主人翁口中不間斷的「混蛋」能到什麼程度?卻又能讓人同情他的遭遇,寄予同情。

 

  故事裡的男人都有幾個共同特點,不能自制或毫無自制,爛男人總繞在這一點上,而壞男人是沒有直線讓妳摸得清楚。換成站在女性的立場更好說明,爛男人容易讓女人清醒,而壞男人永遠讓妳執迷不悟。

 

  崔普爾筆下的男人比較屬於臨界點──原始性與本能性的壞,以及情感與生活的爛。可愛也有可恨之處,妙筆生花之下,既有趣又讓人徒嘆,也讓女人驚覺,到底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共組家庭,容易摧枯拉朽。

 

  家庭關係的描繪張力,種種美式的開放觀念則讓夫妻、子女間形成緊張又綿密的願諒,讓東方文化面對家庭關係的緊繃與處理,找到可以想像空間的釋懷。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個導演獲得世人注目的第一部作品,常常是在多次摸索之後,或有迎合世間,考量商業環境下的產物。並無獨特且必有後者,僅能視為眾多作品中的一部。可能也不是處女作,許多沒受到關注的作品,根本沒問世的機會,而其後的作品,更可能只是複製、沿襲成功的公式,進而成為所謂的風格。

  然而當他決定退休所留下的最後一部作品,卻往往是其內心真正想表達的話語。憑藉著當下的高度與影響力,盡其可能地改變這個世界。

  於是,風起了。

 

  宮崎駿過去的作品,總是以相信人性的角度,包裹反戰與環保的議題,畫面簡單而安靜,餘韻深長而溫暖。我相信,這是他內心一塊真實的角落,而這份信任伴隨著我與許多人度過一些難過與沮喪的隨世飄搖。

  然而在觀看此片前,我無法理解,為何要以愛情美化戰爭武器的開發。即便在看完影片後,也沒辦法完全接受。追求美麗的事物若是會傷害其他人,最終只是作為自私行為的藉口。令人惋惜的,本片將戰爭的殘酷與開發戰機的夢想放在同一個天平上,這讓他一直以來的反戰理想,自然地被傾斜,再多的美化都無法抹滅人們對戰爭的恐懼。這使得全片中最令人動容的淒美愛情,反被抹煞犧牲了。或許正也呼應「風起」"人都是背負著矛盾而活著"的中心思想。

 

  我不願憑枝畫樹揣摩每個細節與想法,但這的確是不可承受的軟弱。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試讀《誰在門那邊》變調的戀曲/薩芙

 

  一個完美的情人,朋友與眾人眼中不可多得的萬人迷,神秘、細膩且無微不至,人人稱羨的幸福,一夕變調,愛到見骨的戀曲,白雪公主成了待宰的小紅帽,而且無法探討原因,離不開,無法呼吸、自由、只想逃。

  故事一開始,一具不見天日的屍體啟動緊張的神經;一場看起來難以強烈制裁的交叉質詢,埋下一股不安的氣氛。故事自此Y線進行,一條自2003年的凱瑟琳與李的相遇,一段甜蜜戀情,演變暴力凌遲;另一條是2007年患恐慌與強迫症的凱瑟琳重新展開的生活,因李的出現,再度陷入恐懼。

  沒遇過,永遠不知道恐怖情人是何模樣,本書當作警醒訊號,很有必要。只不過,看了之後,沒人敢從夜店認識對象了,怎知道對方會不會是下一個恐怖情人。

  熱戀中,女性最在乎的一件事──把對方介紹給朋友認識。

  這麼做是為確保女性選擇情人的眼光,但是,當這份眼光轉變成指證,連妳都會不相信自己。

  作者是位出色的犯罪小說作家,這部小說的成功源自她警察情報分析師的工作,讓她具備犯罪心理的深層瞭解,被害者現實與虛幻的自我質疑,細節描繪宛在現場,一切緊湊通過動作而來,每段對話的機鋒與轉折,讓人喘不過氣,最恐怖的是,越接近結局,越像一個惡夢般糾纏不休,差不多也患上強迫症了,沒把這本書翻完,根本不敢好好睡覺。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defined

 

/薩芙

  如果把作者名字遮住,單純讀故事,閱讀完後,絕對猜不出來出自誰人之手。《胚胎奇譚》發表時是用山白朝子的筆名,在這個筆名之後的作者,其實是早就紅極一時的乙一。

  乙一的百變寫作有黑白之分,黑的懸疑、驚悚;白的奇幻、純愛,特別是短篇張力與節奏,敘事多變。《胚胎奇譚》的神鬼怪談,就像《聊齋誌異》及《百物語》,陰森森的又充盈溫暖人性。

  乙一不明寫人性,不剖析心理,讓故事呈現故事本身的樸質,讓玄奧隱然在胚胎的傳說色彩之中,宛若置身雲霧繚繞的青山中,見山是山,不見山也是山,那樣的飄忽境界。

  故事主要角色:老是迷路的旅遊作家和泉蠟庵、同行扛行李的耳彥、書店工作的少女輪,三人之間的前世今生,交錯、重疊、一世又一世的牽止、偶遇、怨念,彷若誤入桃花源,只不過這個桃花源與遺世美境不太雷同,是幽魂、是沒了人性或是與世隔絕的地域。

  種種奇人怪事,幽冥奇想,氣氛特殊,隱微中,還能透出點點人性光明或自食惡果,融入輪迴觀、善惡有報等警世思想,讀完後,期待起乙一能再續奇譚。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花紋

 

  • 作者:山崎豐子
  • 譯著:王蘊潔
  • 出版社:皇冠
  • 出版日期:2013/09/30

 

 

/薩芙

  花紋之意為家徽,代表家族的標誌、系譜與血統、地位,常刻於用品或繡於衣物,在莊重場合及重大儀式上分辨出對方的身分地位,以此重視共同體與凝聚力。

 

  故事裡的女人們,為葛城家印著笹龍膽圖案的家徽,深閨幽怨、勾心鬥角。分家的葉姑姑家徽少了一片竹葉,本家的二小姐出嫁,所有物品都印上家徽,繼母勝代把印有前夫人家徽的物品全送回老家、入贅的岡崎為求掌權,禁止使用印有笹龍膽家徽的家具和器具,而葛城郁子為捍衛繼承權,堅持要用印有家徽的高腳小餐檯,家族的榮錦崩壞,全繫於一枚象徵。

 

  作者山崎女士是善於運用象徵與結構的社會派寫實小說家。為求貼近時代精神與氛圍,藉由葛城郁子之子祐司的朋友之妹,因戰亂避難,觸及一個龐大家族的興衰,以及一段可歌可泣的純愛故事,讓時空凝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始,二戰結束前,並成功讓文本流傳半世紀,其考究與寫實的紮實功夫深厚細膩。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些沒有妳的自憐派對.jpg   

《那些沒有妳的自憐派對》

作者:朵敏妮嘉‧露塔

出版社:商周

預計9/30-新書上市

 

/薩芙

  回憶錄的撰寫通常由代筆或由當事人親自撰寫,代筆視角客觀,基於讀者訴求,較為美好;由當事人親自撰寫,視角主觀,主要是理解自己。好的回憶錄,會保持主客觀距離的美感,寫出好的人生,並非完美的人生。想要把人生寫好,只有一種態度,就是誠實。

  直視成長的傷口,會有多難?

  巴不得遺忘的過去,朵敏妮嘉‧露塔為何重新檢視?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獨眼少女》新雨出版社 即將八月出版

 

 

   本書,以角色為名,表現出對形塑一名新形象偵探的遠大企圖,是不是能跳脫古板、擁有古怪個性、某些特殊僻好的形象,或者冷硬派性格。麻耶雄嵩選擇的主角是年輕稚齡、衣著復古、有著獨眼的女性偵探,把名字「御陵美影」當做名號傳承,切割成三代,把時序分為十八年前後,是漂亮的雙重縫合--人物、時間。在架構上,是具備巧思的。御陵美影這個角色正向與反向的雙重奏,膽大,有其風險,反向塑造易表現出視角的不可信賴,相反地,也能形塑人物內心亦正亦邪的複雜性,創造出獨特風格。

  麻耶雄嵩是榨乾人物的能手,配角種田靜馬,被多重運用--遲鈍忠心的助手、情人、父親、被害人、甚至還有緩頰場面。加上遺族表的人物複雜,命名也都以輩分字來區別,讓讀者進入容易。此外,作者也沒放過任何偵探要素,善意莽撞的警察、解謎、困局、迫使兇手認罪、解說案情,都老到、遵守本格,物理性推理通通都有,也就是因為這些,在第一部中,小說敘述與氛圍架構算無明顯隱藏線索與動機,也讓讀者一同陷入胡同般,對謎團十分不解。

 

  到此為止,讀者一直都認為自己在解謎,讀偵探小說,完全無誤,對於以理性來索取閱讀快感的讀者,其實在第一部,二代美影之父山科恭一遭遇不測後,被一連串人物關係進展,引起小小的不快,渾然不覺,圈套悄悄在眼下溜過。猛藥在後頭,第二部一開頭,打破所有的藩蘺,下巴沒辦法闔緊,訪查這麼多目擊證人,過濾細節及無關的誤導線索,顯然都徒勞無功!


文章標籤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23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