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們.jpg

  伊薇生長在中產家庭,十四歲時面臨父母離異,母親將送她進入寄宿學校,面對青春期對性的好奇與渴望,她是一個對自己沒有自信的女孩,渴望被關注卻又怕自身的缺點被看見,鎮日困於自我糾結。彷彿是命定的一天,她在遊樂園看見特立獨行的蘇珊,立刻被她充滿自信的氣息所吸引,將對自身的期望投射於蘇珊身上。為了接近她,一步步走向荒唐無稽的集體生活,成為獻祭給羅素的貢品,自此沉淪於毒品、偷竊、性亂交與謀殺的邊緣。

  羅素,這個角色是以查爾斯.曼森為原型所創造出來的角色,並以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震驚美國、惡名昭彰的曼森家族犯罪案為背景。

  故事把焦點放在伊薇「誤入」而又「甩出」共謀圈的寫實進程,層層逼近女孩們從念頭、崇拜、奉獻、無法自拔的種種癲狂,解開扭曲內心且寄宿其中的騙局。

  作者以中年伊薇的角度,回顧一九六九年的不安歲月。即使一切事過境遷,她依舊恐懼於那份埋藏心中已久,至今無人發現的事實。

 

我過我的生活,在女孩圈裡

 

  「女孩」本身,在一九六九年代即是一種「劣勢」。伊薇與蘇珊所待的集體牧場,即使手握鼓脹的權杖,也無法使她們探索與造就自我,反成貶抑。

  伊薇的外婆是出色的電影明星,母親的注意力放在新伴侶身上,她面對自己既不出色也無男友的陰影下,心靈能量退化,陷入空想,對於他人的稍加和善感到可貴,在脫離母親,想要精神獨立時,蘇珊展現出來的特質,介於母親與孩子兩者之間,讓伊薇想獲得她的關注。

  對羅素而言,女孩是「交易」「奴僕」「工具」。羅素擅長解讀女性,哄抬的是,女孩們在他一人之下的自主性,讓她們的美與醜揉合成一種超脫現實的誘餌,滿足己慾。就像你知道海裡有鯊魚,還是會有像伊薇一樣的女孩想要涉足其中,急急脫離家庭舒適圈,一心以為這麼做,就能消弭平庸,帶來焦慮的快感。如此強大而迫切。

  可是,對女孩們而言,她們是「同黨」、「共犯」、「姐妹」,由於伊薇對自我的陌生感、空虛、鄙視過時的美德與童年的一切,心中緩升的怒氣轉成恨意,那群女孩們口中的「愛不是佔有,是分享」,成為伊薇抗拒外面現實世界的信念。

 

孤單者引入集體的醒轉

 

  文明與社會化幫助人類存活,卻也成為馴化後的家犬,失去野生動物自我求生的本能。當社會制度與家庭崩解、潰散,孤單的人是否還有獨自存活的能力?

  《女孩們》揭露人性的脆弱,追求同儕認同與自身欲望。故事在回憶與現實間交替進行,反映伊薇成長的轉變。外表上,變得中性且不想太過引人注目;內心裡,依舊跟自我搏鬥,無法融入常人的生活。故事最後,透露殘酷的現實:人生不見得會有第二次的機會,它是單向道,在人生路上遭遇的惡鬼,常會糾纏一輩子。

  人類應該是少數會有意識地將自己異化的動物,而異化的手段包括凸顯自己的長處或是貶抑他人、控制他人。然而,人類又擁有好強的主觀,異化彼此的過程中,容易產生心理上的孤單與游離,是焦慮與憂鬱的最大來源。由於渴望認同與歸屬,常會不自覺得地進行過度社會化,對團體或組織產生盲目的崇拜與服從,喪失自我意識與自主判斷。

  歷史上,許多極端組織或是邪教的成員結構,不乏高知識份子。這類人通常具備判斷是非與理性,為何會被吸收而喪失行為主控?

  根據過去的研究、統計,這類異端組織的首腦都擁有高智商與異於常人的自信與意志,具備蠱惑人心的特質與魅力,他會將隨眾的人格弱點轉化成對社會的仇恨與憤怒,以社會的性別歧視、種族歧視等等為攻擊目標,並透過話術灌輸理想生活的美好幻想。

  一棵參天大樹擁有粗壯的外表,其內裡可能早已腐爛、蛀蝕。外表堅強的人可能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心理創傷,一但所屬的家庭或是社會發生劇烈變化,失去信賴與依靠,常會導致他們與常軌現實疏離,遊走道德臨界點。

  回想我們成長的歷程,必定面對過許多分歧的選擇。有些錯誤只是碰撞後的小傷,有些則會心中留下難以抹滅的傷疤。然而,更讓人驚恐卻是,當自己回想那些差一點的選擇以及它將導向毀滅的不歸路,除了慶幸外,也許會意識到,如果時光倒轉,在心靈脆弱無依的時刻,妳/你仍究是洪流中,試圖抓住浮木的掙扎者。

  作者艾瑪‧克萊恩從中年伊薇的角度回顧少女時代的分歧時刻,以過來人的眼光娓娓道來,每一步的心路歷程,寫實且令人心驚,那些情感匱乏、麻木心緒的女孩們,其實離我們並不太遠。

 

 

書名:女孩們

作者:艾瑪.克萊恩

譯者:施清真

出版社:時報文化

書系:藍小說

出版日:2017/9/5

arrow
arrow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