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為二戰寫下的口述歷史,與《我還是想念妳,媽媽》的寫作方法相同,採訪記錄受訪者對戰爭的真實經歷與感觸。這本書的受訪者以參與戰爭的俄羅斯女兵為主,令人訝異的是,在各國的從軍女性數量記錄看來,一百萬女兵遠遠超過英國22萬、美軍德軍的50萬,她們大數多都是自願到前線,年齡十四至十五居多,有些甚至謊稱十六,退役時才二十出頭,但她們的內心已成垂垂老矣的老婦,結婚生子是奢求也是活下去的源泉。
從大量的記錄裡發現,她們遍佈軍中體系,從飛行員、海軍、偵察、狙擊、通信、醫護、雜役、步兵、工兵、砲擊,甚至民間的游擊隊都見著她們整身男性的裝束、出生入死,甚至倖存下來的女兵回家見著幼子時,孩子喊的是爸爸,而不是媽媽。她們的語言、語調裡還有絕望的愛,隨勝利的來臨,保存一生。除了愛,家裡什麼都沒有了。
一百萬的女兵,從攻入德國柏林到俄國大後方,戰爭改變了她們的話語和聲音。
她們的聲音在戰場上是動人的,即便是站崗時,隨意哼的曲調,也會讓全營的人睡不著。她們眼裡看見的除了仇恨,也有悲憫,醫護女兵救了俄軍也救德兵,一塊乾掉的麵包也有人佈施給德兵,從他們不可置信的嘴裡聽見,「好人!」。她們耳裡聽到隆隆的炮火聲,一個剛從家鄉回到陣營的女兵帶來的香味,所有人都會排隊去聞,她們說:那是家鄉的味道。
維拉娜.亞歷塞維奇在本書裡的聲音未被抹除,可以讀到採訪前她的內心煎熬與對戰爭的一些想法。成書的言談記錄中,盡量少的不插話,即使提問,也是簡潔有力的一句,「您被調走了嗎?」「你們憐憫他們嗎?」「幾歲上前線的?」「都做些什麼?」
她所引出的往往是綿長的悲傷,而悲傷根本無法中斷。
她們一輩子都在打仗。
「愛情是戰爭中唯一的個人隱私。其他一切都是共同問題,連死亡也不例外。」亞歷塞維奇說。
這些與死神爭奪的愛到底是什麼樣子?
她們談死亡比談愛情更直白。不把話說到底,每次都在某個界限停住,警惕地守著底線。她們有個默契:不能再說。採訪結束時懇求,「請幫我改一下姓氏吧」戰地新娘的白紗,是自己用繃帶縫製的,她本該只是屠格涅夫筆下的女孩啊。
當勝利為戰爭的其中一方寫下歷史,誰又能替大歷史中的小人物寫下屈辱。亞歷塞維奇流亡在外,她匯流而出的聲音,應該被看見。 (文/薩芙)
書名:《戰爭沒有女人的臉:二戰的女性聲音》
作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2016/10/6
【2016年亞歷塞維奇作品系列講座】,活動報名頁:http://goo.gl/aeaz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