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芙
菲利浦德朗是法國細微主義大師,筆下的人事物從不經意、不起眼、甚至沒什麼大不了的小事情描寫著手,卻能夠絲絲入扣讀者幽微的內心。
故事主角阿諾.施韋格先生的生存守則只有一條:人啊,就必須住在巴黎。
這條守則看似簡單,事實上,有幾個層面可拆開來看:
所謂的生存,它牽扯一些資本社會的功利主義,有些遊戲規則,你就得照著玩,能改變的只有看待的角度、生活的態度;所謂的必須,則是一種固定不變的生活習慣,要是不這麼做,一切就顯得毫無意義,甚至個人沒有存在感。「巴黎」就更不用說了,被分成二十區,就像螺旋狀向外擴展,區隔出不同的生活水平。而施韋格(Spitzweg)這個德國姓氏,在德文裡有怪癖、脾氣古怪之意。
一個怪人要怎麼遵守巴黎,這樣一處讓人生旋轉的地方?
施韋格的孤獨寂寞是以一種極為平衡的狀態存在。
到底他是如何掌握住城市裡呼吸的脈動,找出什麼時候搭地鐵能感到溫暖、為了培根排三小時的隊伍會感到安心而不是捉狂、錄只看一遍的節目、在球場跟陌生人同仇敵慨、談一次無傷大雅的戀愛、如果死亡,把自己捐獻醫學研究…施韋格先生的一條理念就是:只要事情發生在這。
施韋格如同沒有台詞的角色,被我們觀看的角色,他觀看著城市裡的人,從中找到遊走的餘裕。如同螞蟻,順從同一命運,誰也不比誰更有價值及渺小,恰到好處的生活。
1950生的菲利浦.德朗首作《第一口啤酒的滋味》寫的就是小市民的小確幸,《一直下雨的星期天》也是生活態度受伊壁鳩學派及時行樂主張影響,一切取捨都從快樂出發,以此為標準來判斷一切的善。在他之前,早以「讓自己幸福是唯一的道德觀」的莎岡也是崇尚「跟從自己的心念」。比較不同的是,德朗的單身漢哲學,就像巴黎的十八區,過得去的蒙馬特生活;而莎岡像巴黎十六區,時尚且引人矚目。
巴黎象徵著一種渴求及欲望中心,遠離會令人悲傷,偶爾離開又能帶著活力回來。有時候,我對台北也有過這種感覺,但現在,我不確定了。
書名:《一直下雨的星期天》
作者:菲利浦.德朗(Philippe Delerm)
譯者:田晶
出版社:寶瓶
菲利浦.德朗作品:《第一口啤酒的滋味》、《一直下雨的星期天》、《老鼠先生》、《迷走幸福回廊》、《瞥見幸福的顏色》,《胖胖戴樂瑪想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