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封面:塗鴨與玩偶象徵被害孩童 ![]() |
作者:克莉絲汀娜.奧森
|
歐洲封面:犯人出現在諾拉門前行李箱旁的紅鞋 ![]() |
為選擇為生命
每一樁犯罪都是由心理開始。
《聽話》是一部發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犯罪小說。故事從一名列車上被擄走的六歲女孩莉莉安開始,偵查小組成員本以失蹤案件追查,不久在烏米歐急診室前發現的她屍體後,連續發生年輕女性諾拉被殺,甚至出現第二具嬰屍娜塔莉。而且犯人在兩名嬰孩頭上刻下「沒人要」,才把整個線索導向犯人是個心理變態的可怕連續殺人魔。
作者克莉絲汀娜‧奧森(Kristina Ohlsson)選擇墮胎為犯罪報復主題,一場名為戰鬥的復仇,專找毫無抵抗力的孩子下手,懲罰所有沒有能力愛自己孩子,選擇不要孩子的母親。透過傷重的共犯娃娃珍列娜所說:「不能…挑選…要不就愛…有的孩子。要不就一個也沒有…」犯人艾倫‧史田年幼受虐的犯罪心理敍述是在故事尾聲,藉警探艾立克閱報上才知道,你必須震顫到最後…
在劇情安排上側重每個人家庭因素的描繪,去捕捉犯罪悲劇產生的一念間。她沒漏掉故事中每種角色的背景探討,被害人、辦案人、罪犯的家庭描繪。包括莉莉安的母親莎拉輕忽的態度(把6歲女兒放在位置上跳下火車打電話)、婆婆媞歐朶拉傳統以教育、丈夫、孩子為生活的保守觀念(假如妳有自己的孩子,就會知道父母絕對、絕對不會讓孩子失望)、寄養家庭的無奈…
作者把每個警探的生活寫得一般普生大眾一樣,也會外遇、不倫、家庭不和、單親…每名警探都有自己的心理弱點,這些弱點雖沒直接影響辦案方向,在辦案中,他們也不斷地去思索該怎麼整頓自己的生活。
艾立克‧雷赫要找時間去看住南美洲的兒子,讓他覺得還在他的生命中…
芙蕾卡肚子有了新生命,她要生下來…
彼得‧瑞德跟妻子辦理離婚…
艾琳終於發現約會的對象卡爾是已婚男子…
1970起瑞典准許懷孕18週以內的女性不需要持任何理由在醫院墮胎。從女性角度,墮胎一直有所謂「為選擇」與「為生命」之爭論。
我們發現故事中的兩名被害母親為選擇後的生活並沒有比較好,這是否是作者想要留給大家繼續思考的話題,也是世界各國持續存在的問題。我們在讀這個故事之時,手裡想握緊著親愛的家人,《聽話》令人顫慄,直到故事的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