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那狐的故事》

 

  最近在讀一個小壞蛋的故事。牠既狡猾又自私,是動物界裡知名的壞狐狸──列那。

 

  列那是法國中世紀市民文學最重要作品之一,以動物諷喻現實,通過動物間的鬥爭來反映階級矛盾與衝突。列那一方面與象徵權貴的獅子國王、狼宰相等大動物鬥爭,另一方面又欺凌象徵老百姓的烏鴉、白兔等小動物。在許多童話故事中,皆看得到其原型。

 

  最初的文本是西元十、十一世紀左右失佚的拉丁文故事詩,後改成由二十七寓言故事綴成組詩,從有限的資料查詢看來,法國M.H吉羅夫人重述部分故事,修改形成長達十餘萬行。由於譯文眾多,有些以較為著名的篇章改編,如:〈列那狐的審判〉較為集中與連貫,具中篇故事要素,而成書外,其餘的繁體譯文還找不著最初的版本、簡體譯本則會在短篇幅的故事完結後,加註道德說明,以免小讀者仿效列那的惡行。

 

  我認為帶領孩子閱讀列那的故事,有一個好處,與其身為父母的我們告訴孩子們外面世界有多麼險惡,讓孩子看看列那的使壞,他很快就能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其實,諷刺故事中,受害者本身是帶著一些「缺陷」而上當的,比如:貪小便宜、貪吃、昏庸、好聽謊諛之言……等等。

 

  要說列那狐是詐騙始袓也不為過,善用人性貪婪的心理,直到今日,仍能符合社會現況。最近新聞有不少兒童誘騙事件,父母們可得要再多加留心,耳提面命。

 

  就在我講列那狐的故事之際,孩子正在讀《伊索寓言》其中一篇〈掉進井裡的狐狸與公山羊〉〈狐狸與葡萄〉與《列那狐的故事》相似。作者伊索生於西元前六世紀,西元一世紀時,有拜特路斯用拉丁文撰寫《伊索寓言》五卷。二世紀又有拔勃利烏斯(Babrius)以希臘韻文寫寓言共122則。羅馬人亞微亞奴斯(Avianus)又以拉丁韻文寫寓言42首。

 

  這隻狐狸的淵源竟起於如此久遠的世代,只能說自古人性善惡的分際,演化下來,仍然存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