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墜落之前.jpg

/薩芙

一架私人客機從瑪莎葡萄園島起飛,十六分鐘後墜海,生還者只有畫家史高跟四歲男孩JJ。史高帶著男孩游回到紐約,成為英雄。史高為何會在機上?他的油畫為何充滿災難事件?討論聲浪甚囂塵上,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聯航局、財政部、FBI、客機公司等各方單位搜證調查,抽絲剝繭,「真相」出現各種不同的版本。

故事以全知觀點穿梭於各個角色之中,豐富故事的層次。作者透過史高極富震撼性的五幅油畫,引領讀者進行不由自主地聯想。

第一幅油畫中有個女人,她置身於火車出軌意外現場,是一名倖存者。然而觀畫的「我們」已被點出無法置身事外的參與感——你想幫這女人。

第二幅油畫。女孩置身玉米田,遠方的龍捲風即將來襲。這幅風雨欲來的靜物畫,強調天災的不可防備。「我們」擔心風雨欲來的災禍,可是,當畫中的房子有個男人的手臂,他正把防災門關上。「我們」連同女孩都被關在門外。處境轉變了,「我們」與女孩同為受害者,只能自救了。

第三幅油畫,則是集體死亡。「我們」被剝離了。成為水底下的「你」,單一底層個體窺看大事件的視角。

第四幅油畫。整幅白色顏料下充滿遮蓋的輪廓。只能任「你」盡情想像死亡的模樣。

第五幅油畫完全沒有畫面。只有一句,「為你的不幸深深致哀。」致哀什麼呢?你成了受害者。觀看的方式改變了立場。使你去思考與災難的關係。

五幅畫建構出觀看者心境與視角的轉變——涉入、同理心、窺視、想像、共感。文字所描繪的圖像透過抽象思維,旁觀者的直觀是否來自於經驗?或是以什麼作為判斷的根據?

比較令人膽寒的是,我們在閱讀《墜落之前》的時候,極有可能不自覺地抱持著陰謀論的想法來期待情節的發展。此時「巧合」極可能被歸類成為統計學上最極端的特例,大多數人在此時突然變身成為理性科學的擁護者。

史高在畫作中所隱瞞的人生失敗,因這場災難被媒體放大檢視、模糊焦點。史高的「毫不知情」使他擁有保持「純粹」的自信。面對死亡的反咬,何嘗不是活著的災難?當人性從根本上崩壞,一連串的猝不及防,人生與藝術的撞擊,觀看者與親身經驗對照出事實與細節,而「純粹」是否於眾聲喧嘩之中被看見?

故事的開頭似乎意有所指:人一生的命運是隨機世界裡難以捉摸的擺盪。可事實上,我們世界的運作規則,極容易受少數人所控制影響。世界系統圍著人所建造,最大的風險亦來自於人。富人思維、新聞主導事件的走向……環環相扣的善惡與虛實也可能受到意志的吸引力法則。

處於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中,人生是一連串的選擇與對應。當我們觀看意外事件的同時,運作的思維呈現你內心的想法。有時,虛假的新聞報導反而比事件的真相更加引人注目,這或許是暗藏於人性的黑暗因子、噬血的渴望。我們只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版本。

作者諾亞.霍利的筆鋒穩健犀利、調侃的語調,層層推演,撥開事件的迷霧,使《墜落之前》也有好萊塢式的閱讀樂趣。人類的心靈是否能透過理性知識分析,不受到主觀情感因素的影響?命運是否仍如同太初時,一連串無機質世界的隨機碰撞,亦或是人為箝制的生活?這兩個問題或許是諾亞.霍利對於讀者的提問。

 

作者給的結局,從來不是唯一的答案。

 

 

書名:墜落之前

作者:諾亞.霍利

譯者:王瑞徽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2017/6/26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皇冠 墜落之前 愛倫坡
    全站熱搜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