鋅皮娃娃兵.jpg

/薩芙

  這本書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重大的人生轉折點,她被以妨害名譽罪名起訴,原告是一名殉職上尉之母以及一名二等兵。

  綜觀她的前二部作品皆是以口述戰爭歷史的紀錄文學,受訪者大多是女人及孩童,還蠻受到世人的肯定與重視。然而這本書卻引起軒然大波,這是為什麼呢?

  《戰爭中沒有女人的臉孔:二戰中女性的聲音》及《我還是想念你,媽媽:101個失去童年的孩子》都是描述蘇聯衛國戰爭,德國入侵造成的破壞以及受戰爭迫害存活下來的聲音,語調溫柔包覆悲傷殘酷的史實。蘇聯瓦解後,她的書寫療癒了俄國人民殘存下戰爭受害記憶的效果。

  但是《鋅皮娃娃兵:聆聽戰爭中死亡的聲音》記錄的是蘇聯入侵阿富汗(1979/12-1989/2),以國際主義義務為名,這場長達十年的戰爭,是入侵者的立場,主戰方的理由並不公義。文中的受訪者,軍醫、護士、軍官、士兵、失去兒女的母親,他們反倒成為這場戰爭中,政府極欲抹去的聲音。

  有些孩子受到愛國情操的驅使前去戰場,可他們的母親等到的卻是鋅皮棺材,不能開棺相見,因為裡頭不是完整的,一名母親哭喊,「裡頭是你嗎?我的兒子。」這名母親悲痛傷絕,僅能企求兒子能入夢相見,然而,她的夢中出現的卻是一名未曾見過的阿富汗人。其實這個母親懷疑,棺中不是自己小孩的軀體,她的餘生除了傷心還有無止盡的猜疑與折磨。

  衛國戰爭,犧牲是英勇的表現。但是,阿富汗戰爭使俄兵成為德兵了。一些軍官結束任務回國,卻無法回到過去的生活。染血的雙手,沒有家人與朋友,無法恢復情感,鎮日杯弓蛇影或稍有不順眼就會想開槍殺人。戰場上的殺戮早已嚴重扭曲他們生命的價值觀與年輕的心靈。

  有些人則是被共青團逼迫、被軍方拐騙進戰場、鐵藜蕀後最黑暗的不是被阿富汗人打死,而是娃娃兵被凌虐至死。其他被派去戰場的女職女官女護士,生活的勇氣蕩然無存。

  受訪者的立場處境難堪,他們活著卻想遺忘,連提都不想。在閱讀中,感受到文字記錄中的顫抖、憤怒與醜惡。

  書中完整收錄法院審判記錄,提告者的起訴書、法庭談話記錄、交互詰問,各界來信表達立場,清晰呈現整個國族意識與人民思想,到底阿富汗戰爭是英雄理想,或是空洞謊言,顯現體制化的荒謬,感受到一股真誠的反抗。

  然而祖國紛擾的聲音反而將這一切抹煞。亞歷塞維奇經歷這一場書寫與官司後,她表明不再書寫戰爭了。

  戰爭是殘酷的,這或許是亞歷塞維奇真正想傳達的事物。揭露真實的勇氣與堅持,應該要有更多人看見與支持,讓微弱的聲音有個開口的機會。

  

  書名:《鋅皮娃娃兵:聆聽戰爭中死亡的聲音》

  作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2016/12/8

 
arrow
arrow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