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女人.jpg  

/薩芙

   這次寶瓶文化舉辦的試讀活動,是德國作家英格麗特‧諾爾的成名作品《Der Hahn ist tot》 ,Hahn在德文有公雞的意思,也是常見的姓氏,簡體版直譯為《公雞已死》原是文本第七章的一首法國卡農曲,繁體版則以女主角的性格出發,譯為《一個好女人》。英格麗特‧諾爾有兩項創作特質相當吸引我,第一是她專門於犯罪小說,筆下主角多為女性;第二是她的創作生活。由於主辦單位保留情節,以免試讀者爆雷,全書應是十一章節,我只收到六章。無法全觀之下,僅以試讀部分加上我所知的資訊,提供心得給大家參考。

  首先,本書主角羅塞瑪麗是一名五十多歲任職保險公司的單身女性,對四十開外的男子維陶德一見鍾情,在一次窺視中,她的機會來了,只不過她沒想到的是,這份幻想的幸福人生就像深陷流沙,越是用力把握,越是身陷其中。

  羅塞瑪麗是個好女人,外表維持得無懈可擊,職場功成名就,深獲信賴,家庭一直是空缺的選項。因此,維陶德的出現,使她從純粹的相思慢慢囤積成癡迷,看不出自己的行為有何錯誤,每一件新關連更加強化她內心所產生的妄想,以為即將填補自己的空缺,以為將要握有眼前的幸福,卻是崩壞的開端。

  這種偏執投射在不對的人身上,就是一條不歸路了。

  想到法國男人,就會想到浪漫;可是,想到德國男人,卻是糟糕的情人。有一個關於公雞的短故事是這樣的。

   一隻德國公雞在山坡上碰到一隻法國公雞,正要打起來時,發現山坡下面來了一群母雞。兩隻雞開始商量。法國公雞建議說:“我們倆現在就沖下去,一人分一隻最漂亮的母雞,如何?”不料,德國公雞斷然拒絕:“不,我們先制定一個方案,把她們包圍起來,一網打盡!”

 

  要是闖禍的公雞死了,也就沒有犯罪因子。由此看德國男子,便不難體會一份錯愛的毀滅性。

    再來是英格麗特‧諾爾的創作生活。1935年生於上海,父親是醫生,1959結婚對象也是醫生,直到孩子長大成人,空出房間,她剛開始創作兒童故事與短篇,直到55歲那年,《Der Hahn ist tot》帶來重大突破,旋即橫掃書市。

  為什麼不是兒童故事,而是犯罪小說呢?

  英格麗特‧諾爾這麼認為:

  「人們認為這兩種東西相距甚遠。可是也許可以這樣解釋:我始終非常平和,從來沒有打過我的孩子們,在所有的領域都做得不錯。然而在某個時候,失落降臨到我的心裏,然後就産生了謀殺和兇殺的動力。」

   女性的謀殺謬誤產生於得到一生所望的距離。女子之疾是「嫉」,心有所變是「戀」,各種無法解釋的情緒或行為反應,在英格麗特筆下是極為自然的心理流動,剖解清晰,即使是犯罪,在扭曲的角色心中仍產生一股小小的、短暫的甜蜜,就像潛藏在女性體內的謀殺因子,不曉得何時流洩出來。

  她以辛辣幽默的筆觸刻劃凡人女子的細微洞見,風格有別於暴力與侵害的犯罪手法所帶來的驚駭。在女性心理逐漸變化的過程中發掘,所謂的「失落」與「殺意」是怎麼產生關連性,平靜的生活,卻處處是不安定的因子。

  

書名:一個好女人

作者:英格麗特.諾爾

譯者:沈錫良

2015/8/26寶瓶文化出版

arrow
arrow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