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書友們,大家好:

從2011/11開始讀此經典,預計一年完成。歡迎隨時插進來讀,或已讀過的書友留言討論。書的版本請自由選購、圖書館借閱、線上電子書、二手書....等等不拘。後讀的人請勿緊張無法跟上進度,只要在閱讀中,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在底下提出【迴響】。選擇以《追憶似水年華》來做長達半年共讀,有幾項很重要的因素: 

第一、普魯斯特是採用意識流的寫法,主要的特色在於讓讀者學習「某種回憶過去的方式」。

第二、他強調「時間心理學」就像空間有幾何學一樣,作品中描寫人們在時間中占有的地位比他們在空間中占有的微不足道的位置重要得多。 

第三、愛情觀:愛情的本質在於愛的對象本非實物,它僅於情人的想像之中。

 其中,毀壞一切的「時間」和拯救一切的「記憶」是對峙的。 右側有一欄【追憶似水年華閱讀歷程】主要是薩芙的進度顯示。您也可以把自己的進度提出【迴響】。敬邀愛讀人的參與,請用悄悄話留下e-mail,會不定期發簡報及各項補充資料,克服經典,有人為伴。

閱讀進度計畫表(已修正)

第一部 在斯万家那邊  第一卷 貢布雷 chp1,2  第二卷 斯万之戀   第三卷 地名:那個姓氏(2011年11月)
第二部 在少女們身旁第一卷  斯万夫人周圍   第二卷 地名:地方  (2012年3月)
第三部 蓋爾芒特家那邊  第一卷   第二卷chp1,2(2012年4月)  
第四部 第一卷   第二卷  chp1-4  (2012年5月)
第五部 女囚 (2012年6月)
第六部 女逃亡者 (2012年7月)
第七部 重現的時光(2012年8月)

隨閱讀進度的資料補充

追憶似水年華人物列表

P16勃萊桑髮式,我猜大概是這個樣子吧。 

p22塞維尼:法國散文家。出生於巴黎貴族家庭。童年失去父母﹐由外祖父母和舅父撫養成人。1644年和塞維尼侯爵結婚。1652年侯爵在決鬥中喪命。她年輕寡居﹐帶著女兒和兒子過著孤獨的生活﹐將全部心血傾注在兒女身上﹐尤其鐘愛女兒弗朗索瓦茲。1669年女兒和格里尼昂伯爵結婚﹐婚後跟隨擔任省長職務的丈夫去法國南方普羅旺斯地方。塞維尼夫人和女兒分別以後﹐互相懷念﹐她每天給她女兒寫信﹐二十年如一日。這些書信都收在她以後出版的《書簡集》中。1696年病逝於格里尼昂女兒處。
         塞維尼夫人年輕時聰穎敏慧﹐表現出文學才華﹐曾出入於著名的昂布耶夫人的文學沙龍﹐結識文學界知名人士。她的唯一的作品《書簡集》於1726年開始出版﹐1819年出齊。這些書信絕大部分是寫給她女兒的﹐小部分是寫給她兒子和其他親友的。塞維尼夫人給女兒的書信﹐詳細敘述巴黎人情風物﹐描繪宮廷與貴族之家的豪華生活以及異聞軼事﹑田園風光﹐也評述巴黎文壇動態。文筆委婉流暢﹐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和文史資料意義。它曾得到法國悲劇作家高乃依﹑哲學家兼散文作家帕斯卡爾等的讚賞。 

P44讓普魯斯特喜愛的女作家,蕭邦為她譜《雨滴》-喬治‧桑 

P50書中激發普魯斯特的「瑪德萊娜」點心,謝謝網友【尼古拉的西點筆記】做詳細的介紹。另外,網友【普魯斯特的家】更把椴花泡的茶水做了詳細的介紹。當然,還找到怎麼做出「瑪德萊娜」點心【SunnyPie阿餅 

P65蘆笋其實就綠色的蘆筍。(是女供弗朗索瓦絲讓別的傭人誘發哮喘病的詭計)

P68愛絲苔爾詳見《聖經》中的《愛絲苔爾書》:書友七七提供的聖經以斯帖記中有詳細的描述。

P128一場災難突然發生在她自我感覺良好而且不出汗的時候。(沒想到這本書當時已經出現「自我感覺良好」這一詞啊。雖然語意上與時下流行不太相同,但也足夠讓薩芙大驚喜!)

P136法布爾考察的土居黃蜂。(這段生物描述令人印象深刻)

2011/11/16寄出中文全卷導讀簡報。

2011/11/17智愚提供勘誤表。

2011/11/18普魯斯特去世,補充墓園資料。

p152洛可可風格起源於18世紀的法國,最初是為了反對宮廷的繁文縟節藝術而興起的。洛可可Rococo這個字是從法文Rocaillecoquilles合併而來。Rocaille 是一種混合貝殼與小石子製成的室內裝飾物,而coquilles則是貝殼。

p153「瑪麗月」瑪麗是 基督的母親,每年8月15日為她的紀念日。

p167《羅蘭之歌》法蘭西11世紀的史詩,作者因為年代久遠已經失傳,目前有眾多版本流傳下來。羅蘭之歌應該是描述一段史實,查理曼大帝與巴斯克人的戰爭,但是後人撰寫史詩時,往往將巴斯克換成回教徒,或是西班牙人。由於西班牙人與回教徒當時都不信奉基督教,因此後人認為這是一場宗教戰爭,因為其中一個對抗西班牙的版本,西班牙君主曾經要求查理曼大帝撤退,其條件就是,西班牙將會改信基督教。主角羅蘭侯爵是查理曼大帝手下最好的騎士,遵守騎士精神,最後也因此而亡,是十一世紀的重量級史詩。

 P206如果鋼琴家想演奏《女武神》中奔馬那一段或者《特里斯坦》的序曲,維爾迪蘭夫人就會反對,倒不是這音樂不中她的意,恰恰相反,那是因它在她身上產的效果太強烈了。(偏頭痛啊)

p225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九交響曲魔咒,又稱為「九」字咒,是西方音樂界的一大迷信,主要是指在貝多芬之後的作曲家,都會在創作第九交響曲後不久離世。

===第二冊====這一冊可以讀到許多關於時間上的深刻描繪=======

 p36俾斯麥:奧托‧馮‧俾斯麥 (Otto Von Bismarck)1862年6月,俾斯麥出任普魯士的宰相兼外交大臣。同年9月,在普魯士議會的首次演說中,他大聲宣稱:“德國所注意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權力……普魯士必須積聚自己的力量以待有利時機,這樣的時機我們已經錯過了好幾次……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與多數人的決議所能解決的——這正是1848年和1849年的錯誤——而是要用鐵和血。”

p37羅曼式建築:羅曼式建築兼有西羅馬和拜占庭建築的特色,並因其結實的質量、厚重的牆體、半圓形的拱券、堅固的墩柱、拱形的穹頂、巨大的塔樓以及富於裝飾的連拱飾而知名,顯得雄渾而莊重。

p45-46此段德‧若布瓦批評普魯斯特欽佩的作家貝戈特的作品鬆垮,缺結構情節或說情節過於簡單,缺乏根基、造作,某種浮淺的風格技巧,將鏗鏘的詞句違反常理排列起來,才考慮其涵義,晦澀難懂的形式,頹廢文人的繁瑣詞句有什麼意義.....(非常的猛烈,以時代來看,浮華在戰後是罪惡的,上流社會份子的普魯斯特被嚴重打擊,自視庸才。)

p99凡德依奏嗚曲  (感謝普魯斯特的家介紹詳細)

p100雨果與莫里哀:

雨果(1802-1885年):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雨果於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國貝桑松的一個軍官家庭,他才華橫溢,創作力經久不衰,文學生涯達半個世紀之久。人道主義是貫穿於他作品的主線。雨果出身于軍官家庭。童年時隨父到過義大利、西班牙,1814年定居巴黎。青年時代他走上了為社會進步而鬥爭的道路。1831年發表的小說《巴黎聖母院》,表現出作家強烈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1848年“二月革命”開始時,雨果已成為堅定的共和黨人,並當選為制憲會議的成員,成為法國國民議會中社會民主左派的領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立即發表宣言進行反抗,不幸遭到失敗。同年12月,雨果被迫逃亡到布魯塞爾。在長達19年的流亡生活期間,雨果始終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獨裁政權的鬥爭,並堅持寫作。1862年完成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1870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垮臺,雨果返抵故土。1872年完成了他最後一部小說《九三年》。1885年5月22日病逝於巴黎。

法國劇作家莫里哀 :1622年1月15日生。本名為讓-巴蒂斯特.波克蘭。莫里哀是他參加劇團以後用的藝名。莫里哀10歲喪母,外祖父經常帶他去看鬧劇、喜劇和悲喜劇。50年代,莫里哀開始編演一些鬧劇及喜劇《冒失鬼》(1653)。1658年回巴黎主要從事古典主義喜劇創作,一系列作品問世,如《可愛的女才子》(1659)、《斯卡納賴爾》(1660)、《丈夫學堂》(1661)、《太太學堂》(1662)。1664-1668年,是莫里哀的創作高峰階段,主要劇作有《偽君子》(1664)、《唐璜》(1665)、《吝嗇鬼》(1668)等。1668年以後,莫里哀還寫了一些諷刺作品。莫里哀一生寫了30多部喜劇。他塑造人物性格適當引入了鬧劇因素,充分運用日常語言等方面對喜劇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莫里哀於1673年病逝。

p100 嚴絲合縫:指縫隙嚴密閉合,出自《兒女英雄傳》「外省的地平,多是用木板舖的,上面嚴絲合縫蓋上,輕易看不出来。」

p114開始談起貝戈特。對於作家、天才、作品...等等所做的申辯與論述,倒像是在描繪普魯斯特甚至於眾多作家的內心。

p209-210頁。書友智愚用行動圖像的方式來重現普魯斯特對月台的意象,場景特意用黑白色來烘托,讓時空的串連回當代,交通工具進化了,而人與情感是沒有阻隔的,一字一句仍是穿入我們的記憶圍籬。

2012/3/23讀書心得

  《追憶似水年華》成功治癒我的睡眠障礙,鮮少有書可以助我夜夜好眠,這套書改變了我的人生。讀完第二冊後,即將攻頂最厚第三冊,這時的心情已經不再抗拒它了,兩眼視力變差,會想讀別的書來均衡一下心情,奇妙的是,都會遇到普魯斯特,例如:羅蘭巴特《哀悼日記》或者在圖書館借書,碰見相關延伸閱讀。艾倫‧狄波頓於《擁抱似水年華:普魯斯特如何改變你的人生》中說笑了一段,除非是被迫躺在床上不能動彈,否則誰會去讀這麼厚重的七大冊?名作家吳爾芙也曾一度中斷閱讀,覺得自己無法超越這麼細膩的文采,從放棄、抗拒到克服心理障礙的得意。

  舉凡你讀小說時,會想跳過的細節,包括喝茶、吃點心、看鐘樓、上床睡覺等不被作家長段寫入的地方,普魯斯特堅持透過他敏感神經轉換成獨特的看法或思維,好比夕陽的美,不會只是套用俗成的「只是近黃昏」,會以慢動作描寫出內心如何感受到夕陽的美好,把潛層的意識清楚表達顯現到你發毛、崩潰,怕錯過任一句好詞,又常在字裡行間迷失行距,更嚴重的是引發提不起筆寫文的恐懼症,原來不只我這樣,直到看到艾倫‧狄波頓形容吳爾芙透露普魯斯特都已經寫得這麼好了,她還能寫什麼?甚至覺得自己寫得很爛。我才振作起來。

  讀到第二冊時,談到藝術。那時激發了塗鴨的想法,畫的很開心(回不到書裡)。書友智愚問我看到哪裡?帶著罪惡感無論如何也要鞭策自己繼續讀下去,這時另一書友七七已經消失了蹤影,比起這個,我想她更需要主,也就沒喚她。此時,共讀的效力便發揮出來,一個人讀要堅持下去不容易,除了經書外,我想已經沒有什麼小說可以嚇著我了。

 

2012/9/15全冊閱畢

  我得承認,這是一次艱難的閱讀。

  尤其是讀後忘前的記憶總是倍感吃力,直到我讀到蒙田隨筆:「大量閱讀,然後把所學拋諸腦後,讓自己遲鈍一點。」才稍稍讓我寬心,除卸自責。

  那日,我與智愚書友於臉書談及其中的挫折,尤其是讀完後也無法說出個所以然的困頓,我們都同意一件事--重讀之必要。

  初讀的確有助於寫作,不怎麼意識到自己的進步之中而展現。

  其中,是對該時代的沙龍遙想,人與人之間的敏感以及哲思。

  閱讀,是為了生活。

  我們一致認同,在某些時刻,普魯斯特的意識流進我們的日常,那種毫無防備,是影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