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尖端出版小柚子提供試讀的機會。

分裂讀者的技藝

  這是一個自我認同的故事。由兩個同叫威爾‧葛雷森的學生,各自有自我認同上的困境,偶遇在「法國風」成人錄影帶店,進而發生愛情、友情、親情上的轉變。

  我覺得兩位作家挑戰了非常禁忌的同性戀與異性戀雙線交叉進行,特意以性別認同來區隔開兩位威爾的明顯差異性,因為敍述者「我」單就異性戀男性上的個性/居住地/人際圈/家庭狀況來分辨是比較困難的,畢竟中段以後兩個威爾必須碰面,故事必須有所發展下去。(我可以想像兩位作家頭大的樣子,又為各自所創的人物氛圍賣力,應該是刺激無比的創作經驗。)

  雙作者的創作模式有不少中、日、美作家進行過,但被叫好叫座的作品卻難出其右,有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角色閱讀上的困難。《兩個威爾》的創作過程特殊,前者負責單數章節,後者雙數,把青春期高中生的細微性格坦露無遺。

  當雙作者要進行同一部作品的合作寫作時,保險的作法是,把男、女主角分開成兩種敍事觀點或分章節以便讀者區隔。可約翰‧葛林及大衛‧賴維森顯然要挑戰讀者的閱讀專注力。

  就像有一幕,珍妮大喊:「這簡直就像單色調的波洛克畫作!」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兩位作家要聯手的創作的原因了,因為他們開心刺激地想知道故事線會怎麼打結成一個不知會怎麼發展的好故事。

 

  艾凡斯頓的威爾:異性戀/不善社交生活,無法平靜處理同性戀朋友泰尼的友誼以及他反覆確認對珍妮的愛情(用數學理論—薛丁格的貓來譬喻)。/醫生父母重視家庭與功課(正常的發展)

  納波維爾的威爾:同性戀/服憂鬱藥物/排斥女孩莫拉對他的示好/困惑自己對泰尼的同性戀情/想過真正生活的單親媽媽喜悅接受孩子(需尋求協助的家庭)

  

  兩個威爾間,最重要的介質,就是泰尼。沒有泰尼,這兩個威爾只不過是普通、自閉、逐漸極端的高中生,而我們周遭的朋友中,誰會注意或需要像泰尼這樣的朋友?

  良善的是,兩位威爾在認清自己的過程中,家庭與友情上所得到的支持是正面與歡樂的。有幾句話會不經意地撞擊讀者內心:

 

  「人們實在太愚蠢了,好像覺得愛上別人是一件錯誤。」

  「一個人如果無法相信自己的直覺,還能相信什麼?」

  「一個人之所以會愛上不會愛上自己的人,是因為不求回應的愛情比曾一度獲得回應的愛情更加持久。」

  「愛情太依賴真實了。」

  

  在兩位作者勁辣的文筆最後,玩味的是為什麼主角叫威爾?幹麼不叫傑克、約翰什麼的。納波維爾的威爾認為他是最後的遺囑(finalwill),但其實will代表的是單純的將來,至少,讀完後,我是這麼想的。

  如果想把你的腦子弄得像一幅波洛克畫作,你可以讀《兩個威爾》。

 

 

作者相關著作:

《紙上城市》/尖端 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薩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